
1950年6月10日,吴石就义,妻子王碧奎在监狱里待了九个月才被放出来。
此后在台北生活了三十年,1980年去了美国,1993年在洛杉矶去世——终其一生,再没踏上大陆的土地。

1950年3月的一个夜晚,王碧奎被人从家中带走。
丈夫吴石前一天刚被逮捕,她来不及收拾任何东西,就被关进了保密局的看守所。

牢房很小,水泥地面,冬天冻得脚流血。
送进来的饭菜经常发霉,她一天只吃一顿,剩下的留给隔壁牢房里偶尔能听到哭声的人。
审讯员反复问她知不知道丈夫在做什么,她摇头说不知道。
问她见过什么人,她还是说不知道。
七个月里,她一个字都没松口。
有一次放风,她在院子里看见了吴石,两个人隔着十几米的距离,只能用眼神示意。
吴石想办法走近了一些,压低声音说:"我今天加餐了。"
那时候监狱伙食极差,吴石说这句话,是想让妻子稍微安心。
王碧奎明白,丈夫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她,他还活着,还能撑住。

临刑前,吴石托人传话给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大陆的两个孩子,希望他们能完成学业,家里的事全靠你了,两个小的还不懂事,你要照顾好,我的事你不要管。
王碧奎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整个人都在发抖。
她知道丈夫活不成了,可她在狱中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等。
6月10日下午,外面传来枪声。
1950年秋天,王碧奎被释放。陈诚私下批示"妇人无知,受夫牵连",她才得以出狱。

出来的时候,她已经患上严重的关节炎,走路一瘸一拐,这病跟了她一辈子。
出狱时,她手里紧紧攥着一叠纸——吴石在狱中写给她的2000字遗书。
那些字迹工整的纸张,成了她后半生唯一的念想。

出狱后的王碧奎发现,家已经不是家了,宿舍被收回,家产被抄,16岁的次女吴学成和7岁的幼子吴健成在台北街头流浪了好几天。
姐弟俩捡别人剩下的饭团吃,晚上蜷缩在桥洞下面,互相抱着取暖。

幸好吴石的旧部吴荫先冒着风险收留了这对姐弟。
陈诚也暗中帮忙,他化名"陈明德",每月给孩子们送钱,供他们读书。
王碧奎租了一间小屋,靠做针线活和洗衣服养活一家人。
吴学成不到20岁就匆匆嫁人,为的是减轻家里负担,让弟弟能继续上学。
那些年,王碧奎活得小心翼翼。
她把吴石的一寸照片缝在贴身衣兜里,只有深夜才敢拿出来,用袖口轻轻擦掉上面的灰尘。

有一次,幼子吴健成不小心喊了声"爸爸",王碧奎吓得赶紧捂住孩子的嘴,拉着他躲到床底下,直到确认外面没有动静才敢出来。
特务经常翻她家的垃圾桶,盯梢的人隐在街角。
王碧奎知道自己是重点"关照"对象,任何一个举动都可能引来麻烦。
每年清明,她会带着在台的两个孩子去郊外的寺庙。
吴石的骨灰暂存在那里,她每次都要绕很远的路,避开可能的监视。

烧纸的时候不敢哭出声,怕被人听见。
1973年,香港的亲戚辗转带来一份报纸的剪报。
王碧奎在昏暗的小屋里,就着煤油灯反复读那篇报道——吴石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她哭了一整夜,哭到后半夜发不出声音。
不是不想回大陆,长子吴韶成和长女吴兰成都在那边,家书要绕地球半圈才能寄到,探亲更是奢望。

可她不敢表露任何回去的念头。
长子长女在大陆已经安顿下来,在台的吴学成和吴健成还需要她的存在。
她是这个家唯一的支撑,一旦她走了,或者表露了什么不该有的想法,这两个孩子会遭殃。
她赌不起。

1980年,吴健成在美国洛杉矶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把母亲接过去。
王碧奎那年77岁,面对赴美的机会,她沉默了很久。
长子和长女在大陆,她想见他们,想回故乡看看。
可她更清楚,自己一旦表露出回大陆的意思,会给所有人带来麻烦。
在台湾生活了三十年,她早就明白一个道理:沉默是保护,不动是安全。
何康率领的科教代表团访美时,专门去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帮忙安排吴韶成和吴兰成赴美探母的签证。

何康陪同吴韶成、兰成于吴石墓碑旁
总领事馆传话给王碧奎,欢迎她回国,探访或定居都可以,会给予一切协助。
王碧奎听了,眼泪直流,却摇了摇头。
她对儿子说:"我若回去,你爸爸就没归途了。"
这句话背后,藏着太多不能说的东西。
吴石的骨灰还在台北郊外的寺庙里,如果她回了大陆,这副骨灰就永远留在那边,再也没有回来的可能。
她去了美国,至少还有一个中间地带,让所有人都能聚一聚。
1980年10月,她踏上了飞往洛杉矶的飞机。
1982年,吴韶成和吴兰成从大陆来到美国,吴学成也从台北赶来。
一家人分离了32年,终于在异国他乡团聚。

五个人抱头痛哭,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吴韶成跪在母亲面前,王碧奎用颤抖的手抚摸儿子的头发,那些灰白的发丝让她想起当年送别时还是少年的孩子。
这场团聚,是用三十多年的分离换来的。

王碧奎在洛杉矶住了13年,她常常坐在窗边,对着大陆的方向发呆。
手里攥着长子寄来的家乡茶叶,那股熟悉的味道,让她想起很多年前的福州,想起和吴石刚结婚时的日子。

孙子孙女们围在她身边,她会给他们讲爷爷的故事:"你们爷爷是为国家献身的大英雄。"
孩子们听得懵懵懂懂,她也不多解释,只是反复念叨那几句话。
80年代,大陆的儿女多次写信催她回去,说房子收拾好了,保姆也请好了,就等她回来。
王碧奎看着信,一个字一个字读,读到最后,把信叠好,放进抽屉深处。
她已经80多岁了,高血压和关节炎让她走路都要拄拐杖,稍微动一下就喘得厉害。
年轻时没有机会,老了身体又撑不住。
时代的鸿沟和现实的障碍,让她和故土隔了一生。

她对儿女说:"我死后,一定要和你爸爸合葬,就算不能回大陆,也要和他在一起。"
1993年2月9日,王碧奎在洛杉矶去世,享年90岁。
她走得很安静,没有留下遗言,只是手一直攥着吴石当年留下的那件呢子大衣。
医生说,这样走的人很少见,像睡过去一样。
1994年4月22日,北京香山福田公墓。

近百人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吴石和王碧奎的合葬仪式。何康代表有关部门致悼词,说到一半,老人哽咽了,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流。
吴学成从台湾带回了父亲的骨灰,吴健成从美国带回了母亲的骨灰。
分离了44年的夫妻,终于团聚。
墓碑是汉白玉的,正面刻着:"吴石将军、王碧奎夫人之墓"。

背面的碑文写道:"反对内战,致力全国解放及统一大业,功垂千秋。"
王碧奎用一生的沉默和等待,守护了丈夫的英名,也守护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她的"不回",不是遗忘,不是背叛,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坚守。
她知道,只有自己不动,吴石才有归途。
参考信息:
2. 《党史上的"老何家",与吴石不为人知的三代缘》·中国新闻周刊网·2024年4月
3. 《在台湾就义,红色特工"密使一号"吴石的身后事》·太行英雄网·2024年
5. 《吴石将军最后的日子:对吴石的侦讯是最困难的事》·中国新闻网·2018年6月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