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米卢赞扬的那位中国“足球天才”,如今过得怎样了?

(声明:本文内容并非新闻,望周知)

在国内,如果有人跟你谈起足球,想必大多数人都是“恨铁不成钢”的心情。随着近年来我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众多领域飞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唯独男子大球项目(尤其是足球)长期萎靡,这种巨大的反差感加剧了人们的不解和失落。对待国足,大多数人都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极端体现,是无数次希望破灭后的无奈自保,也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可能很多读者朋友都想过一个问题,我们中国这么多人,难道还找不出几个足球天才吗?这个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肯定是有的,只不过有太多现实原因。我们国家与外国不同,足球氛围不够浓厚,并且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走体育这条路,甚至认为这是没出息的表现。再者,现有的体制让很多天才球员被埋没。

曾几何时,国足也有过辉煌时刻,然而可惜后继无人。22年前,曾率中国队历史首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米卢教练,曾在媒体前赞扬一位中国“足球天才”周了了,认为他有机会日后成为中国足球的顶梁柱。这么多年已经过去,这位足球神童是否已经如愿?

这位曾被米卢赞赏的少年周了了,他的故事是中国足球早期“造星”和“伤仲永”现象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他如今的生活与昔日的“天才”光环相去甚远。米卢作为前国家队主帅,参观少儿足球活动时对一名有特点的小球员给予鼓励和表扬,是很正常的行为。但经过媒体渲染,这就变成了“米卢钦点的天才接班人”,这无疑给当时年仅8岁的周了了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难以承受的压力和期望。

根据近些年的媒体报道,周了了的生活似乎与大多数人预期那样背道而驰。经过当年的事情后,他并没有走上职业足球的道路。

在经历了短暂的爆红和其后长期的训练压力后,他对足球的热情逐渐消退,最终放弃了成为职业球员的梦想。作为当时有名的“足球天才”,年仅8岁的他承受了太大的压力,甚至有些网友还认为国足未来的希望就在他的身上了。

还未走上职业道路,身上就已经承受着如此大的压力,当兴趣转变为工作时,那份热情自然就逐渐淡化了。他现在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过着和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的生活。他已经大学毕业,据媒体报道,他曾在北京从事一份与体育无关的普通工作,成为一名“上班族”。

当年那个在央视镜头前灵动盘带、身材纤瘦的小男孩,长大后身材已经发福,早已看不出当年足球少年的影子。这与他后期停止高强度训练、回归正常学业生活有直接关系。

周了了的人生轨迹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足球青训乃至社会观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的故事是中国版“伤仲永”的真实写照。幼年的天赋在过度的关注和畸形的培养模式下,最终未能兑现。在被“冠名”为天才后,他的父亲辞去工作,全身心“培养”他,每天要求他进行数小时的高强度负重训练(甚至包括在沙地里练球),这种违背科学、扼杀兴趣的粗暴方式,很快耗尽了他的天赋和热情。

突如其来的巨大名声像一座大山,压垮了一个孩子纯粹的爱好。他不再是为自己踢球,而是在为满足外界“天才”的期待而踢球。他的案例深刻警示了早期过度专业化和功利化对青少年运动员成长的危害。保护孩子的兴趣、进行科学化培养,远比早早扣上“天才”的帽子更重要。

22年过去,周了了并没有成为中国足球的希望,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过着平静的生活。 他的故事早已不再是关于足球天才的传奇,而是演变成了一个关于教育、成长、媒体责任和如何对待少年天赋的反思案例。

每当中国足球出现类似的“少年天才”时,周了了的名字总会被再次提及,作为一面镜子,提醒人们:对待年轻球员,请多一份耐心,少一分炒作;多一份科学,少一分功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5

标签:体育   中国   天才   年前   足球   中国足球   球员   压力   少年   天赋   当年   热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