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无外交”,新中国成立之前华夏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常尴尬,签署了非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
如果没有这些霸凌条约的存在,现如今中国的领土至少要增加100多万平方公里。
这是让所有中国人都非常痛心的一段历史,但古话说得好“祸兮福之所倚”,有的时候坏事也能够变成好事。
当年那些西方列强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随手跟北洋政府签署的一个条约,在一百年之后却让中国人赚麻了。
这个条约具体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会让百年之后的中国受益无穷呢?
1916年6月6日复辟失败的袁世凯病逝后,饱经苦难的中华大地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时代。
直系、皖系和新崛起的奉系你方唱罢我登场,北洋政府名存实亡。
1924年9月,随着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背腹受敌的直系军阀战败,吴佩孚下野,北洋政府的权利落在了奉系和皖系军阀的手中。
就在这个当口,法国给北洋政府外交部发来了照会文件,邀请北洋政府签署一份关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条约。
当看到文件的内容是签署条约,北洋政府外交部官员心里面的第一反应全是拒绝。
因为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和西方列强之间签署了非常多的不平等条约。
正是因为这些霸凌条约的存在,曾经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东方古国沦为了任人欺凌的“东亚病夫”。
虽然北洋政府的掌权者们也不敢公开得罪“洋大人”,但他们毕竟不是“宁予外邦不予家奴”的鞑子。
所以从心底里面他们是抵触跟西方人签订任何条约的。
但明着拒绝肯定是不行的,那样很可能会惹怒法国政府。
在各方激烈的讨论权衡后,段祺瑞下令让外交总长沈瑞麟尽快弄清楚《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的具体内容。
沈瑞麟仔细研究了照会文件,发现1920年的时候,法国就在巴黎和英国、美国、丹麦、挪威、瑞典、意大利、荷兰、日本等17个国家签署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
此次法国人邀请的也不只有中国,而是有足足33个国家。
弄清楚这一点沈瑞麟松了一口气,毕竟法国就算是再怎么自大,也不敢同时坑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
一听法国邀请签署的条约不是坑中国,而是有关北极圈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段祺瑞吊着的心也放下了。
虽然之前从没有听说过这个岛屿的名字,但在德国留过学的他还是知道北极圈位置的。
沈瑞麟
在段祺瑞看来这么远的地方跟中国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所以他大手一挥让沈瑞麟去问北洋政府驻法国公使陈箓,看对方是什么意见。
陈箓出生于1877年,26岁的时候留学法国,30岁获得法国巴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对法国非常了解。
1921年担任北京政府驻法国全权公使后更是一直在巴黎居住,相信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还是比较了解的。
陈箓
陈箓给北洋政府呈送的书信里面很中肯的分析了签署合约的利弊,但真正打动段祺瑞的还是那句“不会得罪法国人”。
1925年5月7日段祺瑞指派外交总长沈瑞麟全权负责签约事宜,在不损害国体的情况下完成签署。
沈瑞麟这个家伙虽然人品不行,后来投靠日本鬼子做了汉奸,但善于揣摩上意的他执行力还是很不错的。
拿到“奉旨签约”的命令后,他马不停蹄的会见了法国驻华公使,表示北洋政府一定会享响应法国号召,尽快签署《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
和法国驻华公使沟通完具体的签约事宜,沈瑞麟给陈箓发了一封电报,让他全权代表北洋政府签署条约。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法国当时的国际地位很高。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的18个缔约国当中,法国是唯一一个具有邀请他国加入资格的。
有法国政府的背书,其他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加入也没有发表反对意见。
1925年7月1日,中国、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33个国家正是加入了该条约。
相较于保护面积约52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条约》,涉及的土地范围仅限于斯瓦尔巴群岛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看上去微不足道。
但实际上这个条约的意义却一点都不比《南极条约》小。
因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的签订让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非军事区。
虽然条约中承认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百分百归挪威所有,但条约中同时规定,只要遵守挪威法律,各条约签署国的公民都可以自由进入斯瓦尔巴群岛,并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
在北洋政府看来这个规定毫无用处,因为当时的中国一片混乱,内部迟迟看不到和平统一的希望,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去管国外的事情。
再说北极那鬼地方到处都被冰雪覆盖,一年中有六七个月是冬季,给钱都没有中国人愿意去那里居住讨生活。
北洋政府的官员们做梦都不会想到,会有人在接下来的24年时间里面推翻压在中国人头顶的“三座大山”,建立一个完全由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西方的列强们也不会想到,这个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会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飞速发展,用短短半个世纪就完成民族复兴的大业,并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
1983年6月,中国加入了《南极条约》,次年12月31日,中国南极长城科考站开始动工建设。
这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次壮举,填补了中国极地科考事业上的一项空白。
1989年2月26日,在南极长城科考站投入使用的第四年,中国又建设了南极中山站。
两个科考站虽然都在南极,但相距甚远,最短飞行距离都要5000千米。
南极的科考事业走向正轨后,我国的科学家又把目光放在了北极圈。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不想让中国在北极建立科考站,各种阻挠。
但中国1925年就签署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按照条约的规定,中国有权利在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自己的科学考察站。
一百年前所签订的条约终于在这一刻有了用武之地。
2004年7月28日,中国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成立了第三座极地科考站——黄河站。
北极黄河站是混泥土结构的二层小楼,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一应俱全,楼顶还建有先进的光学观测平台。
当时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上已经有七个国家建立了科学考察站,但这些科考站的体量都不大,就连研究极光的设备都没有黄河站全。
不但如此,北极黄河站还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对普通人来说黄河站的成立只是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中国北极科考站的成立意义非凡。
拥有了这个永久性的北极科研平台,我国科学家在研究空间物理、空间环境探测等方面就会事半功倍。
毕竟想要探索地球外层空间诸多奥秘,没有南北极的科考站是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的。
黄河站成立后,我国的科学家在极光观测、冰川研究、生态监测及空间物理等领域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这对中国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除了在环境和气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北极黄河站的存在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必不可少。
利用北极圈独特的地理位置,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观测地球磁场变化,研究太阳风与地球相互作用机制,为行星际空间探测提供关键数据。
一晃时间来到了2025年,过去的21年当中黄河站一直坚强的屹立于北极圈。
有了这个科考站,中国的科研人员就在寒冷的冰原上拥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虽然1925年北洋政府捡漏式的外交让中国公民在100年后可以自由进入斯瓦尔巴群岛,并在这里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科考站。
但说实话这种并不值得我们我们骄傲和自豪,因为除了这个条约之外,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中我们所签署的其他条约都是对中国不利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要从中看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事实,铭记教训,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
外交从来都是强国谋求利益的手段,弱国根本就没有外交的权利。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