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本来是太子嫡子,为何到头来,皇位落到庶出的朱允炆手里?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丛丛

编辑|丛丛

《——【·前言·】——》

朱允熥生来就该是未来的皇帝。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正妃常氏所生,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外孙。

这样的身份,在明朝那个讲究嫡庶有别的时代,皇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可偏偏,大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成了他的堂兄朱允炆。

命中注定的太子嫡孙

洪武元年前,朱标迎娶了常遇春的女儿常氏为妃。这桩婚事意义重大,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第一猛将,攻城略地所向无敌,深得朱元璋信任。朱元璋亲自为儿子定下这门亲事,用意很明确——给太子找个最牢固的政治联姻。

常妃进门后,很快就稳坐太子府正妃之位。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初八,常妃生下朱允熥。按大明律法,这个孩子是太子嫡长子,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朱标当时已经有了其他孩子。洪武十年十二月五日,侧妃吕氏生下朱允炆,比朱允熥早了近一年。

不过吕氏只是侧妃,朱允炆是庶子,在继承顺序上远不如朱允熥。

那时候的朱元璋对这个嫡长孙格外看重。朱允熥一出生,朱元璋就亲自给孙子取名,还经常到太子府看望。宫里人都看得出来,皇帝对这个孙子的喜爱写在脸上。

朱标对两个儿子的态度也很微妙。朱允炆虽是长子,但毕竟是庶出;朱允熥虽小一岁,却是嫡子。在那个年代,嫡庶之分天差地别。朱标心里明白,按照祖制,将来继承自己位置的应该是朱允熥。


可命运偏偏要跟朱允熥开个玩笑。常妃生下朱允熥后身体一直不好,产后虚弱,调养了几个月都不见起色。太医诊断说是生产时伤了元气,需要长期调理。朱标忧心忡忡,朱元璋也派了最好的太医来诊治。

洪武十一年冬天,常妃的病情突然恶化。那个冬天格外冷,常妃撑不住了。临终前,常妃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襁褓中的朱允熥。

常妃去世那天,朱允熥才几个月大。失去母亲的朱允熥,从此成了没有母族撑腰的孤儿。而朱允炆的母亲吕氏还健在,很快就被扶正为太子妃。


这个转变来得太突然。据朱允熥的奶娘后来回忆,常妃去世后,太子府的气氛完全变了。原本围着朱允熥转的下人们,开始更多地往吕妃那边跑。毕竟活着的主子才能给赏赐,死去的主子再尊贵也帮不了谁。


太子朱标的意外离世

洪武二十五年初,朱标奉朱元璋之命巡视陕西。这趟巡视本来是例行公事,朱元璋想让太子多了解民情,为将来登基做准备。谁想到,朱标回京后就病倒了。

起初大家都以为是旅途劳顿,休息几天就好。朱标自己也没当回事,照常处理政务。可过了半个月,病情不但没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太医诊断是风寒入体,引发了旧疾。

朱元璋慌了。朱标是他最看重的儿子,从小就被当作接班人培养。朱元璋亲自到东宫探视,看到儿子形销骨立的样子,这个铁血皇帝的眼眶都红了。

五月十七日,朱标终究没能撑过去。弥留之际,朱标依然惦记着国事,满脸都是对父皇的愧疚之色。朱元璋握着儿子渐渐冰冷的手,老泪纵横。


朱标去世时,朱允熥才14岁,朱允炆15岁。两个少年突然失去了父亲,更要命的是,皇位继承成了大问题。

按照常理,朱允熥是嫡子,应该继承父亲的太子之位。但朱元璋没有立即做决定。他把两个孙子都召到身边,仔细观察。

朱允炆表现得很沉稳。守孝期间,朱允炆日夜守在灵前,哀毁逾礼,人都瘦了一大圈。朱元璋看在眼里,心里很是感动。

朱允熥的表现就差了些。或许是年纪小,或许是没有母亲管教,朱允熥在守孝期间还跟小太监玩耍,被朱元璋撞见了好几次。

更关键的是,朱元璋发现两个孙子的性格差异很大。朱允炆温文尔雅,熟读诗书,举止都透着儒家君子的风范。朱允熥活泼好动,不爱读书,更喜欢舞刀弄枪。

朝中大臣的态度也很微妙。以翰林学士刘三吾为首的文臣集团,明里暗里都支持朱允炆。刘三吾曾经是朱允炆的老师,对这个学生的评价是聪慧过人,仁孝谦恭,有太祖之风。


相比之下,支持朱允熥的声音就小了很多。常遇春早就去世了,常家在朝中没什么势力。没有外戚支持,朱允熥的处境很尴尬。


朱元璋的艰难抉择

洪武二十五年七月,朱标去世两个月后,朱元璋召集重臣商议立储之事。这次会议开得很激烈,争论的焦点就是嫡庶之分。

兵部尚书茹琳直率地表达了他的观点,认为朱允熥是太子的正统儿子,理应继承大统。户部尚书赵勉也表示赞同,坚持祖制不可废,嫡长子继承是天经地义。

支持朱允炆的声音更大。刘三吾站出来表示选贤不避亲疏,朱允炆年长且贤,更适合继承大位。礼部尚书任亨泰附和道,乱世用武,治世用文,如今天下初定,需要仁君治理。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其实他心里早有倾向,只是还在犹豫。

随后几天,朱元璋分别召见两个孙子谈话。问到如果有藩王造反该如何处理时,朱允炆的回答是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在不行就削其封地。朱允熥的回答则简单直接,谁敢造反就打谁。

两个回答高下立判。朱元璋心想,自己打下的江山,确实需要一个仁君来治理,而不是又一个武夫。朱允炆的回答虽然书生气了些,但符合儒家的治国理念。

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朱元璋正式宣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诏书上写明朱允炆敦厚仁孝,堪承大统。

消息传出,朝野哗然。不少人私下议论,明明朱允熥才是嫡子,怎么皇位给了庶子朱允炆。

朱元璋心里也不是没有顾虑。为了安抚朱允熥,他特意召见这个孙子,承诺将来会给他一个好王爵,让他好好辅佐堂兄。朱允熥当时的反应很平静,恭恭敬敬地跪下磕头谢恩。朱元璋看着这个孙子,心里五味杂陈。


其实朱元璋选择朱允炆,还有更深层的考虑。当时的藩王势力已经很大了,尤其是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威震北方。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这些儿子们会威胁到孙子的皇位。

朱允炆的性格偏软,正好可以用怀柔政策安抚诸王。要是朱允熥这种强硬性格上台,说不定会激化矛盾。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驾崩。临终前,他拉着朱允炆的手,嘱咐他要善待各位叔叔,但如果有人谋反,决不能手软。

六天后,朱允炆正式登基,是为建文帝。朱允熥被封为吴王,封地在杭州。看起来待遇不错,其实已经远离了权力中心。


被历史遗忘的嫡子

建文帝登基后,对堂弟朱允熥还算不错。建文元年,朱允熥的封号从吴王改为衡王,俸禄也增加了。表面上看,兄弟俩相处融洽。

其实朱允熥心里明白,自己已经与皇位无缘。他开始放纵自己,整天饮酒作乐,不问政事。有大臣上奏说衡王行为不端,建文帝都压了下来。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消息传到南京,朝廷震动。建文帝慌了,急忙调兵遣将。

有人建议让朱允熥领兵出征,毕竟他自小习武,比建文帝更懂军事。建文帝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否决了。他不是不信任朱允熥,而是担心给了兵权,将来收不回来。


随着战事的发展,建文帝的处境越来越糟。不少大臣开始后悔当初没有支持朱允熥。有人私下议论,要是当初立的是朱允熥,说不定就没有今天的祸事了。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朱允熥这时候站了出来,主动请缨守城。建文帝感动之余,还是拒绝了他的请求。

六月十三日,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有说自焚的,有说出家的,众说纷纭。朱允熥的下落也成了谜。

有野史记载,朱允熥在城破前一夜失踪,可能是建文帝安排他逃走了。也有说法称,朱允熥被朱棣秘密处决。但正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朱棣登基后,对建文帝的儿子们赶尽杀绝,唯独对朱允熥的下落讳莫如深。或许在朱棣心里,这个侄子本该是皇帝,只是被命运捉弄了。


永乐元年,有人在杭州郊外的一座寺庙里,看到一个和尚长得很像朱允熥。但当有人想要确认时,那和尚已经离开了。

多年后,一个老太监临终前透露,衡王殿下当年要是继位,大明朝可能是另一番景象。这话传出去,很快就被压了下来。

朱允熥的故事就这样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一个本该当皇帝的嫡子,最终成了历史的注脚。命运这东西,有时候真的说不清。

回头看这段历史,朱允熥输得不冤。他输在了母亲早逝,输在了性格太直,更输在了时代的选择。大明初年需要的是文治,不是武功。朱元璋看得很清楚,只是苦了这个嫡孙。

历史没有如果。朱允熥若是当了皇帝,面对燕王朱棣的造反,结局会不会不同?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历史   皇位   太子   手里   孙子   儿子   皇帝   两个   生下   明朝   长子   吴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