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港口和航运管理局16日表示,由于不断升级的债务危机导致战略设施瘫痪,该国在红海的唯一港口埃拉特港将于7月20日起暂停所有运营。
埃拉特港停摆:以色列经济的“咽喉”被掐住
以色列港口和航运管理局7月16日宣布,红海唯一港口埃拉特港将于7月20日全面关闭,导火索是持续升级的债务危机导致战略设施瘫痪。这个消息对以色列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因为埃拉特港不仅是经济命脉,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
作为以色列连接亚洲的唯一海上通道,埃拉特港承担着从中国、印度等地进口汽车、电子产品等商品的重任。2023年冲突爆发前,这里每月有12-13艘货轮停靠,全年进口汽车达14.9万辆。但胡塞武装自2023年10月起对红海商船发动袭击后,埃拉特港的运输量锐减90%,2024年全年进口汽车量直接归零。
更致命的是,港口运营方因拖欠市政税款导致银行账户被冻结,政府虽紧急拨款400万美元,但杯水车薪,根本无法填补每月150万美元的运营缺口。 埃拉特港的战略价值远超经济层面。它不仅是以色列海军在红海的核心基地,为巡逻艇、潜艇提供补给,还承担着向印度洋投射力量的任务。
港口关闭后,以色列海军在红海的后勤支持将陷入停滞,可能出现“军舰无油可加、弹药无处补充”的尴尬局面。关闭这样一个战略海港,“将是胡塞武装在国际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胡塞武装背后的战略博弈:红海航道成战场
胡塞武装对埃拉特港的封锁并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战略行动。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升级以来,胡塞武装以“支持巴勒斯坦”为名,对红海商船发动超过320次袭击,击沉多艘货轮。他们的逻辑很简单:通过切断以色列的海上生命线,迫使以色列在加沙问题上让步。
胡塞武装的战术也在不断升级。7月9日,他们用无人快艇和6枚导弹击沉希腊货轮“永恒C”号,导致4人死亡。这种“低成本、高威慑”的打法让航运公司闻风丧胆——保险公司因船只未申报行程拒绝赔偿,导致后续承运人不敢再冒险前往埃拉特港。胡塞领导人甚至宣称,“埃拉特港已经不可能实现重新运行”,这对以色列的士气打击堪称致命。
更深层的博弈在于大国角力。美国虽组建“繁荣守护者”护航联盟,但效果有限。胡塞武装不仅袭击商船,还多次向美军“杜鲁门”号航母发射导弹,甚至宣称击落一架F-18战机。而伊朗被指为胡塞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形成“代理人战争”格局。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警告的,伊朗若继续支持胡塞,“将在我们选择的时间和地点承担后果”。
中以合作破局:中国能否成为以色列的“救命稻草”
面对绝境,以色列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埃拉特港管理层提出的自救方案——让远东货轮绕行好望角、分担苏伊士运河费用,能否实现取决于中企的态度。中国车企向中东运输汽车时,多租用中国航运企业的船只,若执行这一方案,每艘船需额外承担80万美元的运河费、燃料费和保险费。
从商业角度看,中企参与埃拉特港项目并非无利可图。中国在上港集团参与建设的海法新港,采用“中国芯”智能系统,年吞吐量达106万标准箱,成为中以合作的典范。但埃拉特港的风险显然更高:胡塞武装的袭击、以色列的债务危机、红海局势的不确定性,都可能让投资血本无归。在商言商,该收的成本一分钱也不能少。
中国的外交立场也为合作提供了空间。中国外交部多次呼吁维护红海水域航道安全,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若以色列能在加沙问题上展现诚意,中方或可在港口运营、债务重组等领域提供支持。中方在撤离侨民、组织人道主义援助上已尽到责任,进一步合作需“以方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这场红海危机,本质上是大国实力与小国生存的博弈。以色列若想破局,不仅需要军事上的强硬,更需要外交上的智慧。而中国的角色,或许正如巴基斯坦总理在泪水背后所领悟的:关键时刻的支持,往往比武器更重要。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