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餐饮大亨在中国布局22年!“预制菜”,如何在中国大获成功?

在今天的餐饮市场,请你吃一顿人均三十块的西餐,你敢信吗?听起来可能像是某个不知名小店的噱头,但有个品牌却把它做成了年入几十亿的大生意,并且还备受年轻人追捧。

它就是萨利亚,一个在中国被食客们亲切又精准地冠以“意大利沙县小吃”称号的神奇存在。在这里,八块钱的汤、十二块的披萨、六块钱一杯的红酒,彻底颠覆了西餐在中国人心中那份“高端”、“隆重”的传统印象。

那么主打平价餐厅的萨莉亚是如何把素来高端印象的西餐价格打下来的?又是如何用定价低廉的菜品大获成功?

重塑大脑的价值公式

萨利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改变消费者印象里关于西餐的刻板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众默认“高价格”等于“好品质”、“正宗”、“有仪式感”。而萨利亚,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回想大约在2010年那会儿,萨利亚刚进入中国市场没多久,那时的萨莉亚其实是在惨淡收场的边缘挣扎。当时大众印象里,吃西餐追求的是一种面子和社会地位的体现,是一种情绪价值,觉得便宜没好货,萨利亚的平价定位显得格格不入。

而另一边,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压根就没吃西餐的习惯,同样的价格,他们宁愿去吃一碗兰州拉面。萨利亚就这样,尴尬地在两种价格定位中摇摆不定。

但谁也没想到,市场的风向变了。现在的年轻人,消费观越来越务实和清醒,他们不再盲目为品牌溢价买单,转而追求现在人们常提的“性价比”。这种变化,恰好让萨利亚的经营策略完美适配了社会需求。

更巧妙的是它处理“预制菜”的方式。当别的品牌还在因使用预制菜而饱受争议、想方设法“遮遮掩掩”时,萨利亚反其道而行之。它不仅公开承认,甚至还出书、拍纪录片,大大方方地告诉用户:“没错,我们就是预制菜,所以才能这么便宜。”

这一招直接击中了要害。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商家“用预制菜卖现炒的价钱还骗我”的行为。萨利亚的坦诚,把“低价”和“标准化出品”牢牢绑定,你花的钱买的就是这个清晰的预期。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极致性价比,反而消除了人们对“是不是现做”的纠结,赢得了广泛好评和实在的信任。

把效率塞进每个角落

要撑住前端这么低的价格,光靠改变消费者的想法可不够,真正的秘诀,是在看不见的门店运营里。萨利亚进行了一次去大厨,去掉华而不实的溢价的变革,他们要做的是通过抓效率来切实提升利润。

先说选址。传统餐饮老板煞费苦心的抢临街旺铺,萨利亚不这么干。他们有一套“113策略”,专门进一线城市的一线商圈里,然后找租金最低的地方,比如地下室、二楼或者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他们还特别擅长见缝插针,专门选择那些干不下去倒闭的餐厅,用极低的成本简单改造一下就开业。

在这样的组合拳下,行业平均租金成本要占到营业额的两到三成,而萨利亚硬是给控制在了13%以内。

省下来的租金,只是个开始。公司内部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工学部”的部门,员工不研究怎么开发新菜,唯一的使命就是琢磨怎么优化流程、提升效率。他们的成果听起来甚至有点疯狂。

为了让服务员一次能多拿几份餐,他们设计了单手就能稳稳端起三份餐盘的餐具。为了省去打水换水的时间,他们发明了可以自动出水的拖把,直接把清洁时间从一小时压缩到了半小时。

后厨里,你甚至找不到一把菜刀,因为90%的菜品都是半成品,店员的工作只是复热和装盘。就连拌沙拉酱这个动作,他们都嫌浪费时间,于是研发出了无需搅拌的沙拉酱,每份又能挤出3秒钟。这种对效率的苛求,导致萨莉亚在迅速出标准化的菜品方面越来越快。

这样一来,后厨对人力的需求被降到了最低,哪怕是饭点高峰期,两三个人也足以应付。在人员结构上,公司也毫不避讳地大量雇佣实习生和非正式员工,比如在广州,三千三百多名员工里,正式工只有一千三百人。

从地里长出来的护城河

萨莉亚经营成功的秘诀除了对效率的追求,另一个要点是专注于供应环节的简单高效和垂直。

这样的操作是从1988年开始的。很多模仿者只看到了萨利亚的低价,以为自己依靠价格战也能抢下一块市场,但他们忽略的是这套看不见的、需要长年累月投入才能建成的庞大系统。

萨利亚的成本控制,是从自己抓蔬菜种植开始的。他们在日本福岛拥有一个四千两百亩的自建农场,专门种植一种名为“萨利亚18号”的生菜。这种生菜经过改良,一颗就能做出五到七份沙拉,产量惊人。他们还通过技术干预,让合作农场的土豆产量连年飙升。

为了稳定成本和品质,避免受单一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萨利亚进行了全球资源配置。核心的牛肉和奶酪酱,从他们位于澳洲的中央工厂统一生产进口。而餐桌上那杯六块钱的红酒,则是直接从意大利酒庄大规模采购,跳过了所有中间商。

这些来自全球的原材料,最终汇集到中央厨房,被加工成标准化的半成品。然后,通过在中国设立的七个区域性物流枢纽,以0到4摄氏度冷藏或零下18摄氏度冷冻的严格标准,配送到全国各地的门店。

这套从种植、采购、加工到物流的全链条掌控,确保了全球近两千家门店的每一份意面、每一块披萨,味道都几乎一模一样。这不仅彻底摆脱了对厨师个人技术的依赖,更让其他品牌望而却步。

萨利亚的成功,绝非偶然,喜欢抓细节的他们,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到门店的每一个操作细节,再到广泛的全球供应链,每一个环节都要脚踏实地。

在当前这个消费愈发理性的时代,萨利亚的模式明显正中好球区:回归商业本质,就是以最合理的价格,直击用户的核心痛点。最新的财报显示,萨利亚中国区在2024财年实现了25亿元的营收和4亿元的利润,其在亚洲市场的销售额也同比增长了三成。

这一切都表明,这套狠抓成本的体系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不断地自我进化,在其他品牌还在“预制菜”和“高价”两者间摇摆不定时,萨莉亚用便宜,简单,如此简单的道理强力的确立了自己的优势。

以上就是关于萨莉亚在中国境内大获成功的相关内容了,各位看官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美食   中国   日本   大亨   布局   餐饮   萨利   西餐   价格   效率   印象   消费者   品牌   块钱   市场   成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