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介绍一下英国钢铁公司吧。战后英国政府对钢铁行业的干预始于1945年工党政府。当时,英国钢铁业仍沿用零散扩张的发展模式,面对国际竞争已显颓势。1949年《钢铁法案》首次将80家钢铁企业收归国有,成立英国钢铁公司(Iron and Steel Corporation of Great Britain)。然而1951年保守党重新执政后,这一政策被逆转,仅保留理查德·托马斯-鲍德温公司(Richard Thomas and Baldwins)一家国有企业。
英国钢铁公司哈特尔普尔工厂(原南达勒姆钢铁公司),摄于 1970 年
1967年,工党政府再次推动国有化改革,通过新《钢铁法案》整合14家主要钢铁企业,组建英国钢铁公司(British Steel Corporation,BSC)。新公司掌控全国90%的钢铁产能,拥有26.8万员工和200余家国内外子公司。但二十年的政策反反复复已埋下隐患:设备老化、产能闲置、技术落后等问题积重难返。1970年代,政府为维持就业,不惜补贴亏损工厂运营,进一步加剧效率低下。
1980年代,撒切尔政府的市场化改革为行业带来转机,实施激进重组:关闭低效工厂(如1980年康塞特钢厂、1982年科比钢厂),英钢将生产集中到五大沿海基地;员工规模从1967年的26万锐减至1988年的5万。这一疗法成效显著——1987年公司首次实现盈利,为私有化铺平道路。
1988年,英钢正式转型为上市公司。私有化后的公司通过技术升级和资本投入重获竞争力,1990年代成为欧洲效率最高的钢铁企业之一。1999年,为应对全球化竞争,公司与荷兰皇家霍高文合并成立康力斯集团,走上国际化道路。
然而,迈入新世纪后,全球范围内钢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特别是来自亚洲和其他低成本生产区的竞争使得欧洲及英国的钢铁企业面临巨大压力,英国钢铁公司(康力斯集团)的传统经营模式显得力不从心。过高的运营成本和较慢的技术更新使得其在国际竞争中逐步处于不利位置。
终于在2007年被如日中天的印度塔塔集团收购,当时的塔塔集团收购英国钢铁(康力斯集团)的核心动因大抵如下,首先是抢占欧洲高端市场:获取特种钢技术和欧盟市场准入资质,弥补产品线短板。并利用英国基地辐射欧美市场,规避贸易壁垒。
但实际运营起来却困境重重,高昂的能源价格和人力成本,印度管理模式与英国工会体系激烈碰撞,以及不期而至的08年金融危机,最终,这场"蛇吞象"式收购以1英镑甩卖告终。
2016年,格雷伯尔资本从印度塔塔钢铁欧洲公司手中收购了相关资产,2020年,中国敬业集团入局,成为英钢新主人。
不过从目前的消息来看,似乎敬业集团对英钢的运营也是困难重重。英国议会罕见召开特别会议,以闪电速度通过紧急立法,授权政府接管中国企业敬业集团旗下的英国钢铁公司,商务大臣乔纳森·雷诺兹强调,此次紧急行动是为防止敬业集团关停两座高炉,因为此举将导致英国彻底丧失初级钢铁产能。
首相基尔·斯塔默在法案获准后更是宣布:"本届政府今日出手拯救英国钢铁业,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障数千工作岗位和产业未来。"
总之英国钢铁公司的发展历程堪称英国现代工业史的缩影,这家曾经的国家支柱企业经历了两次国有化、一次私有化、跨国合并,最终被外资收购,现如今似乎又要重归国有,后续命运又将如何,且看呗。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