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论坛:孟买已领先上海30年,可为何中国人仍觉得印度落后?
在美国一知名论坛上,一则帖文热度持续高涨。
帖文称:“明明孟买领先上海30年,为什么中国人却还认为印度落后?”
这一观点引发了众多网友讨论。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孟买与上海的发展轨迹,是两种截然不同发展模式的鲜明映照。
印度选择“跳跃式发展”,试图越过工业化阶段,径直进入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格局。
这一策略导致印度制造业基础极度脆弱,难以提供大量稳定的就业岗位。
印度独立初期,尼赫鲁政府深受苏联模式影响,借助五年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采用“马哈拉诺比斯模式”,期望实现经济的飞速增长。
然而,该模式“重积累、轻消费”,使得农业长期陷入停滞,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中国则秉持“渐进式改革”,尤为重视系统的平衡与协调。
改革开放伊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了农村经济,随后设立经济特区,积极探索市场化改革路径,逐步构建起“制造业-服务业-创新”的良性循环。
这一发展路径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儒家“中庸”思想所倡导的稳中求进,以及“摸着石头过河”所蕴含的实践智慧,成功规避了激进转型带来的风险。
中国改革的成功,关键在于巧妙处理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关系,以体制外经济活力倒逼体制内变革,既保障了社会稳定,又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社会价值取向上,两国存在本质差异。
印度实行“精英驱动”模式,底层民众向上流动的渠道极为狭窄。
这种“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使得印度的经济增长往往被视为“富人俱乐部”的专属活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实现医保全覆盖、推进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政策,将发展成果广泛惠及全体人民。
这种“普惠共享”的治理理念,让中国民众对“共同富裕”充满期待。
通过对比孟买与上海背后的发展模式,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选择所带来的迥异结果,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发展路径的丰富素材。
西方媒体针对印度的报道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化态势。
一方面,把印度描绘成“民主典范”以及“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另一方面,却对印度国内的社会问题大肆渲染。
在这种矛盾报道的背后,实则暗藏着西方对印度的战略意图。
西方期望印度能够充当制衡中国的棋子,可又不乐意看到印度真正在发展上超越中国。
孟买这座城市,因多元性而散发独特魅力。
然而,一些表面的“繁荣景象”并不能遮蔽城市深层次的矛盾。
印度所推行的“跳跃式发展”,虽说在某些局部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制造出一些亮点,但难以构建起全面、系统的竞争力。
这样缺乏稳固根基的增长模式,就如同无根的浮萍,致使印度经济在全球产业链当中,一直处于较低端的位置。
与之不同,上海的现代化进程是以一种平稳且持续的方式逐步推进的。
这背后反映出中国政府对城市治理有着全面、系统的规划与思考。
上海的产业转型之路,正是中国整体发展路径的一个生动缩影。
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使得上海在全球产业链里稳稳占据核心关键位置。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凭借“新型举国体制”,能够高效整合各类资源,在诸如5G、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
像华为、大疆等一批优秀企业的崛起,便是中国从过去的技术“跟跑者”,逐渐转变为“领跑者”的有力见证。
中国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程度,让国际社会为之赞叹。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城市治理的各个细微之处均有体现。
社区治理不断创新,全方位涵盖教育、医疗、商业等关乎民生的需求;数字化治理模式的推行,切实做到让数据多流通,民众少奔波;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则极大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让城市成为人们更向往的生活之地。
通过对比印度与中国上海的发展状况,可以清晰看到,不同的发展策略以及治理理念,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发展成效。
西方媒体对印度矛盾性的报道,也无法改变发展的客观事实,而中国在发展道路上正稳步前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孟买看似繁荣,实则仅存于局部,且基础薄弱。
反观上海,其发展依托系统规划,具备长远的可持续性。
在全球化浪潮中,纠结于孟买和上海谁领先谁并无意义。
关键在于,每个城市都要依据自身特质,探寻适配的发展路径,以此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里站稳脚跟、稳健前行。
参考资料
上海财经大学:尼赫鲁的雄心与五年计划后遗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家观点】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发展脉络与健全路径,2024/11/06
中国政府网: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初具规模 9产业引领城市蜕变,2011年05月29日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