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尼克松访华,提一要求难坏周恩来,毛主席道破天机:他还不服

1972年2月25日晚,虽然夜深人静,但中南海菊香书屋内仍旧一片灯火通明。

此刻,毛主席正倚靠在书房窗边的那张圆背椅上,一手搭在桌前轻轻敲动、一手则捏着份文件细细品读。

忽然间,一个人影从窗边闪过,吸引了他的注意。

毛主席缓缓放下了手中的文件,静静等待着过,果不其然,一阵敲门声紧跟着便响了起来。

能够深夜来到菊香书屋,而且院子里的卫士还没有阻拦,毛主席便猜到了来者的身边,当即喊道:“是恩来吧?快进来”。

房门应声而开,伴随着稳健的脚步声,周恩来走进了书房。

看着毛主席桌前那一摞堆成小山般的文件,他不由得叹息了一声:“主席,这么晚了,也该歇一歇了”。

话音刚落,毛主席则笑着反问道:“我要是早早休息了,你今晚前来不就跑空了嘛”。

谈话间,两位相濡以沫几十年的革命战友相视一笑。

片刻过后,周恩来却微蹙起了眉头。

“主席,今天尼克松总统到长城上游览了一番,一切都非常顺利,只是……回来之后,他提出了一个要求”。

闻听此言,毛主席来了兴致,身子往前一探询问道:“哦,什么要求?”

“他说,要亲眼看了看咱们的39军,不然心里的那个疙瘩解不开”。

其实当周恩来听到这个要求之后,心中是极为疑惑的,搞不清楚尼克松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再者来说,39军一直驻扎在辽东半岛,要他们到北京来事关重大。

所以,周恩来考虑了许久也拿不定主意,只好深夜从西花厅赶到菊香书屋。

而当毛主席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也陷入了沉默之中,他在脑海中反复地猜想着各种可能,最终长叹了一口气、一语道破天机:“他这是不服气啊!”

那么,作为首位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到中国后为何要点名要见39军呢?毛主席说他“不服气”,又是什么意思呢?

彼时39军承担着辽东半岛的防务重担,自然是不能轻易抽调的,那尼克松最终如愿了吗?

在解开这些谜团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39军的历史。

1935年9月,鄂豫皖苏区的红25军走完了长征之路、来到陕北,并在不久后顺利与驻扎在延川县永平镇的红26军、以及陕甘苏区的红27军会师。

9月17日,这三支队伍根据组织上的命令,整编为工农红军第15军团,由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共两党摒弃前嫌联合抗日,陕北的红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而红十五军团摇身一变,成为了八路军115师旗下的第344旅。1940年,旅长黄克诚率部前往华中地区,与陈毅领导的新四军会合,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

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3师进入辽宁省境内,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后来又先后改番号为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第四野战军第39军。

1950年7月7日,身为39军军长的吴信泉接到了兵团总部下发的命令,要他迅速集结部队,前往辽宁丹东的凤城。

看着白纸黑字,吴信泉不免心中一紧。

要知道,此时39军隶属于13兵团建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3兵团就被明确为是中央军委直属的战略预备队,驻扎在河南省境内、平汉路和陇海路交汇处,可以借助便利的交通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向四面八方行军。

而眼下,上级首长让39军前往东北,莫非边境形势紧张?

吴信泉虽然在猜测着,但还是第一时间下达了部队集结的命令。

直到部队即将进入丹东境内时,吴信泉才接到消息,情况正如自己所料想的那样。

自从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来,美帝国主义便企图将水搅浑,不仅给予韩国大量的武器装备、以及空中支援,威胁我国东北边境的安全。

最终在7月7日这天,周恩来总理主持了一场国防会议,最终决定抽调第13兵团(下辖38军、39军、40军),以及42军、三个炮兵师组成东北边防军。

而随着美国在9月份派遣地面部队在仁川登陆,朝鲜战局已经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高瞻远瞩的毛主席早就意识到,如果美军占据了朝鲜半岛,那么我国东北地区将深受其害。

于是,10月8日这天,毛主席正式下达了抗美援朝的命令。

“将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人民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同时,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作为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39军的经历必然是极其出彩的。

1950年10月底,39军奉命开赴云山,而彭德怀给他们的任务也很简单,要尽可能多地歼灭敌人。

时间来到11月1日,朝鲜平安北道的云山尚且笼罩在一片浓雾之中。

身为军长的吴信泉站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目光穿过望远镜的镜片,凝视着远方公路上蜿蜒的车灯。

就在他缓缓放下望远镜的那一刻,语气坚定地下达了命令:“提前发动进攻!”

要知道,原定对敌人云山阵地发起进攻的时间是下午19点30分,而眼下还不到17点,时间上足足压缩了将近3个小时。

对于这个命令,旁边的一众参谋们是非常不理解的。

但他们岂会知道,就在当天下午、也就是几个小时前,前沿的侦察兵就发现了不同寻常之处,云山外围的敌人卡车正朝着龙浦洞方向移动,而且他们行急匆匆、十分可疑。

作为志愿军最高统帅的彭德怀立即意识到,敌人这是要赶在我们完成包围之前撤出云山阵地。

于是,他当即给39军军部打去电话,并告诉吴信泉:“你们39军一直以来都是好样的,现在更是要做一把铁锤,把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给我敲碎掉”。

正是因为这句话,彻底点燃了吴信泉的斗志,对于云山他是志在必得的。

而眼下,远处蜿蜒的车灯正是美军骑兵第1师前来换防的部队,他们可是号称美军“王牌部队”,参谋长沈启贤颇为担忧地说道:“这支美军不容小觑啊,是不是再等等?给战士们多些准备的时间”。

话音刚落,吴信泉就猛地一拍桌子:“管他是熊是虎,照打不误”。

傍晚17点一到,39军就正式对云山阵地发起了攻势。

战斗打响的那一刻,原本还不可一世的美军士兵脸上终于露出了恐惧。

这些来自东方的战士们竟然能在枪林弹雨、甚至是迫击炮制造的弹幕中灵活穿插。

志愿军战士们以三人小组为单位,交替掩护跃进,硬生生在美军机枪火力网中撕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

116师7连连长李德功率部冲锋,像钢刀般直插美骑兵1师3营防御阵地。

345团1营在团长王扶之的指挥下,用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将美军坦克逼入绝境。

348团9连的战士们更是突进了美军指挥部所在地,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甚至创造了单兵冷兵器杀敌11人的记录。

……

随着战事的进行,39军指挥所内、那张硕大的沙盘上插满了代表敌我态势的小红旗,看着一片大好的形势,吴信泉的脸上却没有任何的喜悦之色。

因为他从沙盘中看到,美骑1师的2营必然要向宁边方向突围。

“赶紧让344团去龙兴洞设伏!”

好在344团接到命令后行动迅速,成功将企图后撤的敌人堵住。

11月4日清晨,云山战斗终于结束,经此一役,39军歼敌2000余人,击毁坦克28辆、汽车176辆、火炮119门。

这是志愿军入朝之后,首次成建制地歼灭美军王牌部队。

而在云山战斗之后,志愿军39军又先后参加了之后的四次战役,并承担起西海岸防御以及阵地巩固战,在这段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1年4月,第四次战役中,吴信泉指挥部队在华川湖蓄水8天,等到美军陆战1师准备北进时,39军开闸放水,成功将敌人大部队滞留在原地7天之久。

这一战术,令美军叹为观止,刚刚接手“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李奇微在听到吴信泉这个名字时,更是直言不讳地称赞他是“东方直布罗陀”。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接风宴上,毛主席更是将吴信泉拉到自己身旁,激动地说道:“你带领的39军创造了五个第一”。

见对方一愣,毛主席便一一列举起来。

首战击败美军"开国元勋师"骑兵第1师;首支攻入平壤的志愿军部队;首次成建制俘虏美军黑人连; 首支突破汉城防线的部队; 单次战斗俘获美军最多的纪录(横城战役俘800余人)。

可以说,抗美援朝一战,让美国不敢再请示我们,而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才真正意识到,改善中美关系的重要性。

1971年7月9日,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由巴基斯坦转道、秘密访华,并最终确定了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时间。

1972年2月21日上午,总统专机“空军一号”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走下舷梯的第一时间,便是与前来迎接的周恩来亲密握手。

在之后的几天时间里,尼克松与毛主席见面,与周恩来共赴晚宴,而后又在2月25日这天登上了长城。

也就是从长城游玩归来之后,尼克松竟突然向周恩来提出了一个要求。

“总理先生,我想亲眼看一看你们的39军将士们”。

对于这个要求,周恩来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盯着对方的眼睛看了许久。

他不清楚,尼克松此举究竟有何深意,更何况39军彼时肩负边防重任,可不是能够轻易调动的。

于是当天夜里,周恩来忙完手头上的工作后,便急匆匆地赶到菊香书屋。

得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毛主席经过短暂的沉默过后,才道破天机:“他这是不服气啊”。

看着周恩来若有所思的模样,他继续开口解释道:“据我所知,尼克松曾经做过海军少校,又给艾森豪威尔当过副总统,他肯定忘不了抗美援朝的痛啊”。

闻听此言,周恩来当即明白了过来。

毕竟抗美援朝末期,正是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而尼克松是他的副手。

毛主席顺势点燃了一支香烟,幽幽说道:“咱们39军把他们的常胜师打得落花流水,他能睡得着觉?”

在毛主席的授意下,周恩来答应了尼克松的要求。

当然,将39军数万人全部调回北京这是不现实的,根据毛主席的建议,只是挑选了最精锐的一个营。

2月25日清晨,北京西郊的军事训练场内,尼克松裹着大衣、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缓步走着。

彼时,39军一个营的战士们早已列队完毕,刺刀上的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如雷霆般滚过冻土。

看到眼前如此震撼的一幕,尼克松深受震撼。

在他的回忆录中,曾写过这样一番话:

“他们用最原始的武器打败了我们最先进的装备,这不是偶然……”

抗美援朝时期,担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看到朝鲜战场传来的的汇报时,气愤的他曾在白宫战情室内将咖啡杯摔得粉碎。

那时尚且年轻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美军对志愿军都是碾压的局势。

可结果却恰恰相反,有着先进装备的美军节节败退,而看似落后的志愿军却一路高歌猛进。

时至今日,心中的那个疑惑终于解开了。

而在尼克松访华的33年之后,也就是2005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华,并来到了沈阳军区参观39集团军演习。

彼时,已经93岁的吴信泉也受邀来到现场。

当他被人搀扶着走上观礼台的那一刻,似乎记起了当初在战场上的激情岁月,突然身体挺得笔直,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毕竟看着39军方阵中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这位老将军就仿佛看到了昔日的自己和战友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尼克松   周恩来   朝鲜   志愿军   美国   天机   阵地   美军   部队   敌人   命令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