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抢不到到卖不动!茅台价位回落至千元段,白酒神话落幕

文/陆既白

编辑/世界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陆,最近这个茅台的价格下跌明显,就连批发价都开始大面积“跳水”,直接让不少经销商愁的睡不着,那这个茅台价格下降意味着什么?日后还有回温的趋势吗?现在就让小陆带着大家来看看。

白酒价崩启示录:神话碎了,清醒来了

北京某超市的茅台专柜前,最近总围着一群举着手机拍的人,不是抢不到急的,是对着价签犯愣——53°飞天茅台标价1680元,比上个月又降了120块。

有大爷念叨“前两年托关系都买不到,现在销售追着问要不要”,这话戳中了白酒行业的现状。

一场“皇帝的新装”式闹剧,正在白酒圈上演。年轻人一边吐槽酒桌文化,一边盯着低价茅台捡漏;经销商们却愁得睡不着,仓库里的酒卖价还没进货价高,不少人已经开始低价甩货回笼资金。

这波行业寒冬,说是近八年最惨一点不夸张。曾经高高在上的白酒们,如今集体“掉价”,连行业老大哥都撑不住了。

价崩实录:从“抢不到”到“卖不动”的反转

茅台53°飞天的行情,堪称行业风向标,2021年巅峰时,一瓶能炒到3000元,黄牛守在酒厂门口抢货,经销商手里的配额比黄金还金贵。

现在呢?市场行情跌破1700元,创下1660元的新低,2024年10月,第一财经记者暗访北京多家烟酒店发现,不少商家直接挂出“茅台1499元现货”的牌子,比官方指导价还低。

有经销商坦言“再不卖就要亏到本金了”,之前捂盘的货,现在成了烫手山芋,茅台只是开始,整个白酒圈都在降价。

五粮液普五八代更惨,年初批发价还有950元,现在跌到855元,经销商每卖一瓶就亏几十块,曾经单瓶炒到1800元的茅台1935,现在600多就能拿下,跌幅超过60%。

那些中低端酒更不用提,王子酒、迎宾酒价格跌了近20%,有地方的泸州老窖二曲,整箱价从800元降到650元,还是没人要,酒业协会的数据扎心了——60%的酒企都在“价格倒挂”,卖价不如批发价。

800到1500元这个曾经的“黄金价位段”,现在成了重灾区,深圳一位做了十年白酒生意的张老板说,他手里压了500万的货,现在资金链快断了,“之前靠茅台赚的钱,这半年全赔进去了”。

股市上的白酒板块更是惨不忍睹,2021年中信证券喊出“茅台市值破3万亿”的口号,结果研报发完8天,茅台股价就从2600元开始跌,四年多跌了40%,市值被宁德时代超过,连寒武纪的股价都赶上来了。

其他酒企更别提,五粮液、洋河、酒鬼酒股价跌了60%以上,三季度财报一出来,20家上市酒企几乎全是负增长。

洋河、酒鬼酒连续3个季度营收下滑3成,水井坊跌得更狠,不少小酒企已经开始裁员降薪。

放在五年前,谁能想到会这样?那时候白酒行业毛利率普遍超70%,比房地产还赚钱。只要说要收购酒厂,上市公司股价立马涨停,园城黄金、岩石股份都是靠蹭白酒概念火起来的。

病根在哪?被玩坏的“金融属性”

白酒价崩,表面是卖不动,根子是把喝酒的东西,做成了炒钱的工具,上一轮塑化剂危机后,白酒行业没想着靠品质赢回来,反而走上了“金融化”的歪路。

2016到2024年,20家上市酒企营收年年涨,核心套路就一个:厂家限量提价,经销商捂盘惜售,茅台每年就产8000万瓶,故意控制供应量,经销商拿到货不往外卖,等着涨价再出手,活生生把白酒做成了“硬通货”。

20年前,茅台才300多一瓶,剑南春30块,泸州老窖40块,20年过去,粮食价格涨了3倍,人工涨了2倍,白酒价格却翻了10倍。

一瓶茅台要普通人打工十几天才能买到,这哪是喝酒,分明是买“金融产品”,我认识一位做工程的大哥,家里专门弄了个酒窖,堆满了茅台,瓶装、箱装、坛装的都有。

他根本喝不完,买这么多就一个理由:“以前买的酒都涨了,这东西比理财靠谱”。2023年新京报报道过一个案例,有经销商囤了2000瓶茅台,结果2024年价格大跌,直接亏了120万。

更离谱的是酒企的“骗补套路”。2017年工信部就曝光过,庞青年的客车企业靠虚报新能源汽车产量骗补7000万,白酒行业也一样,有的酒企为了拿补贴,把低端酒包装成“高端新能源概念酒”,实际成本没涨多少,价格却翻了倍。 白酒的泡沫,还和基建、地产绑在一起。

以前只要基建开工多,茅台销量就涨,股价都成了基建景气度的“晴雨表”,螺纹钢、水泥价格涨,茅台价格也跟着涨,投资者都摸出了规律:跟着白酒炒基建,准没错。

说白了,以前的白酒消费,大多是“人情消费”,谈生意、跑关系,桌上摆着茅台才有面子,那些年基建、地产火,需要维系关系的场景多,白酒自然不愁卖。

可现在不一样了,基建节奏慢了,地产在调整,推杯换盏的场景少了,白酒的泡沫也就破了。

酒企们还在沉迷老套路,2024年上半年,某二线酒企还在搞“限量发售”,结果新酒上市就遇冷,经销商拿到货就降价甩卖,厂家和经销商的矛盾都公开化了。

消费变天:年轻人不买账,旧模式失灵

白酒行业的死循环,光靠降价解不开,最大的问题是,喝白酒的人在减少,想买白酒的年轻人,根本不买账。

现在的90后、00后,对白酒没什么感情,在他们眼里,敬酒、罚酒那套是“旧规矩”,透着束缚感。2024年美团外卖发布的《年轻人饮酒报告》显示,年轻人点的酒里,果酒、低度酒占比超60%,白酒只有12%。

年轻人不是不喝酒,是换了喝酒的方式,周末和朋友聚在小酒馆,点杯微醺的果酒,聊聊天放松一下,比在酒桌上被劝酒舒服多了。

成都有家网红小酒馆,主打“无劝酒文化”,生意火到要排队,里面几乎看不到白酒的影子。

消费群体也在断层,50后、60后是白酒的主力消费者,可他们年纪越来越大,喝不动了;70后、80后应酬少了,也开始控制饮酒;90后、00后有了更多选择,根本不接白酒的“接力棒”。

库存问题更致命,现在白酒行业的平均库存去化周期达到900多天,相当于两年半才能把仓库里的酒卖完。

2024年9月,贵州某酒厂曝光,仓库里堆了10万吨基酒,足够全国人喝一个月,可就是卖不出去,对比之下,那些踏实做酒的企业,反而能稳住。

茅台和汾酒三季度能实现微增,靠的是下沉市场和年轻化尝试,茅台推出“1935小瓶装”,方便年轻人小酌;汾酒搞“国潮包装”,在短视频平台火了一把。

再看看真正的造车人,和白酒行业的投机者形成鲜明对比。李书福从造摩托车起家,蹲在车间里琢磨技术,才有了今天的吉利;王传福顶着“造电池的不懂造车”的质疑,熬了三年搞出电动车。

他们靠的是实干,不是炒作,白酒行业也该醒醒了。2024年10月,泸州老窖宣布停止“限量提价”,开始清理库存,推出适合年轻人的低度酒;洋河也在裁员优化渠道,把精力放在品质上。

这些动作,才是破局的关键,现在的白酒价崩,不是行业的末日,而是“去伪存真”的开始,那些靠炒作、靠金融属性撑起来的泡沫,早该破了。

白酒终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品质好、懂消费者的企业,才能走得远,从茅台到二锅头,从“炒货”到“饮品”,白酒正在回归本质。

这个过程或许痛苦,但对行业来说是好事,就像中国的制造业,只有甩掉泡沫,踏实搞品质,才能真正强大。

神话落幕不可惜,清醒过来才重要,白酒行业的寒冬,是投机者的寒冬,却是实干者的春天。

未来,那些能酿出好味道、读懂新消费的酒企,一定会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这才是市场最公平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美食   茅台   白酒   神话   行业   经销商   基建   年轻人   价格   泸州   股价   老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