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前五到厕所都修不起,印度为什么会沦落到今天的地步?

在世界文明史上,印度一度傲然屹立于“前五”之列。

从恒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到佛教、印度教的千年传承,印度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更是早期人类智慧的摇篮。

即使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英属印度”时期,印度依旧是大英帝国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其棉纺、茶叶、珠宝贸易一度风靡全球,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前列。

然而,到了2025年的今天,在这片曾经辉煌的土地上,有数亿人却连一个能遮风避雨、安心如厕的地方都找不到。

十一年前,莫迪政府曾高调启动“清洁印度”运动,宣布将投入290亿美元,誓言到2019年彻底消除“露天如厕”的问题。

但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那么,印度到底怎么了呢?

曾经的“辉煌”

说起印度,许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贫困、拥挤和落后。

但若将时间拨回几百年前,这片土地的面貌却大为不同。

在进入现代国家体系之前,印度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更是长期维持着区域经济独立和文化自信的“世界强国”。

而到了英属印度时期,尽管被殖民统治,但其经济体量和资源输出依旧令世界侧目。

18世纪末,印度的经济在当时全球仍处于前列。

特别是在棉纺织业方面,印度出产的手工棉布以其精细、柔软、色彩丰富著称,深受欧洲市场青睐。

孟加拉的“细密穆斯林纱”、马德拉斯的染布和卡利卡特的印花布在英法贵族中风靡一时。

这些商品不仅是印度工匠手艺的体现,也是地方经济活力的标志。

在农业方面,印度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

从恒河平原到德干高原,从印度河流域到西高止山脚下,广袤的土地上种植着丰富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茶叶、棉花、胡椒、甘蔗和鸦片等出口型商品长期支撑着英帝国的财政运转。

殖民当局为更有效地榨取利润,也建设了一定规模的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包括铁路、电报和港口系统。

比如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三大港口,不仅是印度对外贸易的窗口,也是英国控制印度经济命脉的神经中枢。

这些城市逐渐聚集了资本、人才和新兴工业,在表面上形成了一种“现代化的景象”。

但这些经济上的表象繁荣,并没有惠及大多数印度人。相反,它建立在极其不公平的结构之上。

最突出的是资源的掠夺性使用。

大量良田被迫转种出口型作物,挤压了粮食种植空间,导致本地供给不足,频繁爆发饥荒。

而农民在殖民土地制度下丧失了土地所有权,被高税压迫,债台高筑,陷入代际贫困。

其次是本土产业的破坏。

为了推销英国工厂生产的棉纺织品,英国政府对印度原有的手工业施加了关税限制和市场封锁,导致大量本地工匠破产失业。

手工棉布的衰落不仅是一种产业的死亡,更是一段文化的终结。

再次是财政体系的倾斜。

殖民当局通过设置各种苛捐杂税,将印度政府财政的大部分收入汇往英国本土。

许多驻印英国官员和军人的薪资、退休金,也由印度财政承担。

看上去,英属印度时期的经济总量庞大、国际贸易活跃、城市建设初具规模。

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印度人生活在贫困与饥饿中,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国家的经济主权几乎完全丧失。

因此,对印度而言,这段经济史更多是失落的开始。

独立后的挣扎

1947年,当印度终于从英国手中赢得独立时,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的,除了对自由的渴望,还有被掏空的经济与数亿赤贫的百姓。

彼时的印度,一方面必须尽快重建国家,另一方面又背负着庞大的社会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减贫自然成了历届政府的重要使命。

印度的第一代领导人尼赫鲁,把国家的发展目标放在了工业化上。

他提出以国家计划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推崇公有制、限制外资流入,试图建立一个强大的国营经济体系。

在这种构想下,政府加大对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希望通过重工业的发展带动就业,从而缓解贫困问题。

在这之后,印度政府逐步推出了多项扶贫政策和专项项目,涵盖农村小额贷款、最低生活保障、粮食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1970年代起,印度正式将“反贫困”纳入国家规划体系,不少邦政府也相应制定了地方级的扶贫措施。

中央与地方财政对农村地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水利灌溉、乡村公路、义务教育和医疗设施逐步扩展到了更多偏远乡村。

1991年后,印度开启了自由化改革,市场逐渐开放,民营经济崛起,IT和服务业强劲发展,印度经济也随之腾飞。

统计数据显示,自1994年至2010年,印度GDP年均增长超过7%。

经济繁荣之下,政府的减贫计划也随之加速。

官方数据显示,印度贫困率在2009年至2012年间从38.2%降至29.5%,农村基础设施也有所改善,许多农村家庭拥有了基本住房、电力和初级医疗服务。

政府甚至提出“包容性增长”战略,意图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推动社会公平与贫困群体的生活改善。

但理想归理想,现实却冷酷得多。

尽管各类扶贫项目铺天盖地,印度依然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根据公开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印度仍有超过3.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全国总人口将近三成。

许多农村家庭即使拥有了“名义上的”房屋,却依然吃不饱饭、喝不上干净水,更谈不上卫生设施。

至今,数以千万计的印度人仍在露天如厕,卫生条件极差。

在城市,贫困并没有因为现代化而消失。

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找不到稳定工作,最终只能聚集在城市边缘,形成一个个拥挤、肮脏、治安混乱的“贫民窟”。

据估计,仅孟买一地,贫民窟人口就超过600万。

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没有医疗保险,教育资源也几乎为零。一场疾病或一次失业,就可能让整个家庭陷入无法翻身的泥沼。

到了今天,印度依然是一个经济增速较快的大国,但也是一个高楼大厦与棚屋共存、科技园区与无厕村庄并列的国家。

数据显示,印度全国前10%的富裕阶层掌握着超过三分之一的国民收入,而大批低收入家庭仍在为温饱挣扎。

经济增长的果实,终究没有普遍惠及最需要它的人群。

贫穷的根源

看到印度独立几十年来在扶贫路上走过的曲折之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付出了那么多努力,贫困问题依然挥之不去?

这个答案并不简单,因为造成印度贫穷持续存在的根源,是一整套深植社会肌理的结构性问题。

最首要的,也最不得不提的就是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

这一古老的社会等级划分体系将印度人分为四大种姓和一个“不可接触者”阶层。

虽然法律早已宣布废除歧视性制度,但它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教育机会、职业选择、婚姻对象乃至社会认同。

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和发展空间,他们中的许多人至今仍被排斥在现代经济体系之外。

在一些农村地区,低种姓儿童依旧无法与高种姓孩子同桌上课,这种社会结构性的隔离,几乎注定了一部分人将长期陷于贫困之中。

其次,是土地制度的改革不彻底。

在一个农业人口占比长期高达七成以上的国家,土地意味着最基本的生存资源。

但印度独立后的多轮土地改革大多流于表面,仍有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大量农民却连最基本的耕地都没有。

无地或少地的农户只能依附于土地所有者,从事低效、低收入的农业劳动,这直接限制了他们脱贫的可能。

尤其在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土地资源愈发紧张,争夺与贫困也更加难以缓解。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经济增长质量不足、发展极度不均也是一大问题。

近年来,印度经济在数据上看似亮眼,IT业、高科技园区不断涌现,大城市商业繁荣。

然而,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是“悬空”的。

大量财富集中在金融、科技和服务业上,而制造业基础薄弱,无法为庞大的低技能劳动力提供足够岗位,反而加剧了失业和贫困。

更严重的是,经济成果在社会中的分配极不均衡——根据统计,最富有的10%人群掌握了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收入,而大多数贫困人口却难以分享到哪怕一点增长红利。

此外,文化和宗教观念的束缚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印度社会长期流传着“来世比今生更重要”的宿命论,部分贫困群体在宗教和传统文化影响下缺乏改变命运的意愿与行动。

再加上对女性教育和参与社会活动的限制,让一半人口的潜力长期处于沉睡状态。

根据官方数据,在印度识字人口中,女性文盲比例依然偏高,且大多数女性难以独立参与经济活动,这无疑也削弱了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能力。

这一切问题相互交织,使得印度的贫困问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横跨社会、经济、文化多个层面的系统性难题。

正因如此,即便国家GDP不断攀升,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光环越来越亮,也掩盖不了街头巷尾那一个个破旧棚屋、露天如厕、儿童辍学的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历史   印度   地步   厕所   世界   贫困   经济   社会   国家   种姓   英国   政府   土地   如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