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06年至1935年近30年时间里,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德日进、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日本人牟田哲二、鸟取森男、金子健儿、德永重康、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总长滨田耕作及水野清一等,先后对红山前后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挖掘。
1906年日本人类学家、考古学者鸟居龙藏在内蒙古南部林西县和赤峰红山地区发现6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环绕着石头的古墓,揭开了世界了解红山文化的序幕。
1919年法国神甫、自然科学博士桑志华内蒙古东部的林西、赤峰、朝阳地区考察。
1921年,红山文化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受聘于中国北洋政府地矿部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调查煤矿时在锦西沙锅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是红山文化发掘的正式开始,这是与百年中国考古学史相关的重要考古发掘工作之一,发掘者安特生认为这是中原仰韶文化的北方变体。锦西沙锅屯遗址是西方近代田野考古在我国进行的首次田野考古发掘之地,在我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当时的国际学术界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洞穴遗址,它对于研究辽西地区历史、以及考古学文化的演进,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22年至1924年期间,桑志华多次到过赤峰。他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达22处。还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并采集了一些史前文物标本。
1930年冬季中国考古学家梁思永由东北的通辽起程,想要经过天山、林东、林西等地,到达当时属于热河省管辖的赤峰。途中因遇严重鼠疫,梁思永只好临时调整计划,改道东北,并对那里新发现的新时期遗址进行挖掘。
1935年日本学者滨田耕作、水野清一在对赤峰红山后古遗址进行发掘。
1938年日本学者滨田耕作、水野清发表《赤峰红山后》考古报告书,红山文化的存在由此公诸与世。赤峰红山后遗址的发掘集中获取了一批红山文化遗物,考古发掘报告将其命名为赤峰第一期文化。
20世纪40年代,裴文中提出沙锅屯、红山后遗存是北方草原细石器文化同中原仰韶文化在长城地带接触而形成的“混合文化”。首次提出红山文化的类型。
20世纪40年代,佟柱臣在今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地区采集到红山文化彩陶片,这是中国考古学家首次发现牛河梁遗址。他的论文《凌源牛河梁彩陶遗址》发表在1943年《建国教育》上,佟柱臣1946年发表在《历史与考古》杂志的一篇论文中也提到牛河梁遗址,“此等彩陶,笔者于凌源牛河梁遗址上,见其与战国式雷纹灰陶、饕餮纹雕玉共存”。佟柱臣也因此成为发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一人!
佟柱臣的第一篇考古调查论文《凌源新石器时代遗址之调查》完成在红山文化重要发祥地——大凌河畔凌源古城。这篇论文发表在1943年4月热河省杂志《热河》(满州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协会会志第四辑考古资料编)。接着,《凌源新石器时代遗迹考察》一文在《盛京时报》1943年6月13日和15日第5版发表。
佟柱臣撰写的《热河先史文化与赤峰红山》1943年8月25-31日在《盛京时报》第4版连载。《热河の土俗》发表在《满洲民族学会报》1943年第2卷第3号。《热河の先史遗迹》发表在《北方圈》1944年第3卷第4-5号。
佟柱臣还曾于四十年代在“梁下农家”“见到了缺去一角的勾云形玉佩饰”。这件玉佩20世纪70年代由凌源县文化馆征集,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1954年,尹达先生根据梁思永的建议在其《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将这一支广泛分布于辽西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命名为“红山文化”。随着红山文化的命名和基本特征的确立,红山文化研究正式开始。
1956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裴文中教授为领队的七名师生的野外调查和复查发掘,赤峰红山前、红山后古文化遗存的特征及性质才得以最终确认。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对红山前的三个地点和红山后的一个地点进行了调查和试掘,获得一批重要的实物标本,对《赤峰红山后》报告中的错误结论予以更正,提高了对于红山遗址群及红山文化研究的总体认识。
六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对于赤峰蜘蛛山、西水泉、敖汉旗白斯朗营子四棱山、三道湾、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等遗址的调查和主动性发掘,极大地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朝阳市博物馆曾在遗址区范围内发现一座汉代墩台。这座墩台于1987年秋做过试掘,确认为处红山文化建筑址,汉代时曾作为墩台使用并在顶部筑有夯土基址。此遗址后被编为牛河梁遗址第十三地点(N13)
1973年,考古发掘辽宁省阜新市胡头沟墓地,首次确认了红山文化玉器的年代,也首次发掘红山文化积石冢墓地。
1979年9月,考古发掘朝阳喀左县东山嘴建筑群址,第一次明确了红山文化祭坛的形制,也是首次发掘红山文化祭祀性遗存。
1979年10月,考古发掘凌源市三官甸子遗址的砌石墓(后编为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这是首次发掘牛河梁遗址。
1979年辽宁省文化局组织的全省文物普查试点工作中,在三官甸子村东北的城子山发现一处包括红山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试掘中发现的3座出土玉器的墓葬被确认为红山文化墓葬®。1988年在认定牛河梁遗址群的范围时,将这个遗址也包括到牛河梁遗址群内,编号为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N16)。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