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四十周年:差点让微软破产的1.0,藏着G胖的“疯子”往事


多年来,开始菜单、任务栏以及铺满桌面的快捷方式,早已成为Windows操作系统的标志性符号——这一切始于Windows 95。然而,这款全球最普及的家用电脑操作系统,其诞生之初却简陋得多。

1985年11月20日,微软推出了Windows 1.0。但它并非独立的操作系统,而是微软为当时最流行的MS-DOS系统开发的图形用户界面(GUI)软件。即便如此,微软的初衷是让更多人能够更直观地接触计算机,他们想要打造一款能在当时标准IBM-PC上运行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

这在当时绝非易事。事实上,早在Windows问世两年前,苹果就已通过Lisa电脑展示了拖放操作、可移动窗口、桌面与鼠标控制等创新概念。但Lisa当时高达1万美元的标价,让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敏锐地察觉到,苹果正在研发价格低廉得多的下一代产品。于是,他将微软大部分员工投入到自家竞品的研发中——这款自1981年便开始研发的产品,当时还不叫Windows,而叫“界面管理器”(Interface Manager)。

从界面管理器到Windows的蜕变

Windows的灵感还来自1982年亮相的IBM图形界面工具Visi-On,这款软件与界面管理器有着惊人的相似度。因此,这位微软CEO做出了诸多承诺,誓言要让“界面管理器”变得价格低廉、人人可用,甚至计划将其与MS-DOS捆绑销售。

但“界面管理器”这个晦涩的名称必须更换。微软员工杰夫・莱克斯(Jeff Raikes)借鉴苹果Lisa的核心设计理念,提议命名为“微软桌面”(MicrosoftDesktop),却未能获得认可。最终,营销总监罗兰・汉森(Roland Hanson)提出的“Windows”(窗口)一词脱颖而出——这个名字日后成为微软迈向准垄断地位的象征。

这款全新的图形界面系统本应在1983年11月10日以新名称正式亮相。开发团队几乎没有时间修改所有地方的标识,仓促间展示了Windows 1.0的首个预览版,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款系统几乎无法正常运行。

即便如此,微软依然给出了诱人承诺:Windows仅需192KB内存的IBM-PC即可运行,仅占用两张软盘空间,售价仅为100至250美元(相对当时的市场价格而言相当亲民)。

以Macintosh为灵感的艰难研发

然而到了1984年,局势发生了变化:多家竞争对手的步伐似乎更快,而Windows的研发仍需更多时间。同年,苹果推出了Macintosh电脑——另一款以图形界面为核心的产品。尽管苹果未能兑现2000美元的承诺标价,最终以2500美元发售,但Macintosh的受欢迎程度略高,只是仍未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微软内部不得不进行调整。Windows的研发过程暴露了微软工作效率低下、进度缓慢的问题。经过一系列变动后,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被任命为操作系统部门负责人。比尔・盖茨则负责微软的整体战略规划。这一安排起初让鲍尔默极为不满,他常常将怒火发泄在Windows团队身上,让员工们日复一日忍受着他的辱骂。

当时的微软确实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在Windows正式发布前,外部开发者对为这款系统编写程序几乎毫无兴趣,导致其发布时间从1984年再次推迟至1985年夏季。此次推迟实属必要:研发团队需要降低系统较高的硬件要求,而比尔・盖茨同时许下的诸多承诺,也让情况雪上加霜。

此外,还有一个核心难题亟待解决:MS-DOS程序的兼容性问题。

彻夜加班与鲍尔默的咆哮式管理

Windows 1.0研发的核心痛点,在于其底层依赖的MS-DOS系统。更具体地说,是为MS-DOS开发的应用程序。当时的MS-DOS程序启动时,会检测可用内存并将其全部占用。但在多任务系统中,这显然是个致命问题,多个程序需要同时共享内存资源。

微软的解决方案堪称巧妙:Windows 1.0会向程序“隐瞒”大部分内存,仅展示一小部分,并让程序误以为这就是全部可用内存。通过这种虚拟内存技术,微软至少实现了多任务功能。

除此之外,微软还需为当时市面上多款配置差异显著的IBM-PC适配软件,这对开发团队来说才是巨大挑战。为此,绝大多数员工不得不进行高强度加班,甚至达到了极端的程度。

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管理层,还不断要求为这款已多次推迟发布的Windows添加更多功能。例如,Windows 1.0曾一度计划抄袭Macintosh的部分特性,如静态滚动条和其他操作控件;同时还需支持IBM宣布的Topview系统。但这些中途加入的功能,大多在研发过程中被半途而废。

1985年,由于盖茨的功能蔓延(Feature Creep)和技术难题,Windows再次无法按承诺在夏季发布,开发团队陷入了巨大压力。比尔・盖茨怒火中烧,以激烈且洪亮的语气命令史蒂夫・鲍尔默,必须在1986年前完成Windows的研发,否则鲍尔默也将面临失业。

鲍尔默在微软早已以冲动易怒、嗓门洪亮的管理者形象闻名,他常常通过咆哮的方式激励员工。由于缺乏技术背景,除了咆哮之外,他与开发团队几乎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四位高级项目经理在这场研发战役中筋疲力尽,许多员工因职业倦怠和过度工作而选择离职。

疯子加布・纽维尔的贡献

尽管过程艰辛,但Windows的愿景依然吸引着不少人。1985年的冲刺阶段,部分开发者甚至认真到暂时住进办公室,把每一分钟空闲时间都用在编写代码上。其中就包括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加布・纽维尔(Gabe Newell)——你没看错,就是后来的G胖,Valve CEO、Steam游戏平台的创始人。由于比其他开发者更为投入,近乎偏执,他获得了“疯子纽维尔”(Madman Newell)的绰号。

这番努力终有回报:1985年11月20日,微软正式发布Windows 1.01。然而,市场的反响却十分有限。显然,当时的消费者对图形界面工作环境并不买账。苹果Lisa已然失败,Macintosh虽因价格相对亲民获得了一定关注,但仍未能主导市场;IBM、Visicorp等公司的图形界面产品也未能打动用户。

市场的普遍怀疑,一方面源于Windows多次推迟发布的经历,另一方面也来自其研发过程中暴露的明显问题。更重要的是,尽管微软付出了诸多努力,Windows 1.0对当时大多数IBM-PC来说依然要求过高,这些电脑的处理器性能和内存不足,无法高效运行多任务等功能。此外,当时配备硬盘和彩色显卡的电脑既稀缺又昂贵,进一步限制了Windows的普及。

多次推迟发布也让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开发商失去耐心。Windows 1.0发布后,几乎没有专门为其设计的程序。为了弥补这一劣势,微软将Windows的零售价定在100美元以下,但即便如此,要让广大用户接受这款产品,依然困难重重。

发布之初的叫好不叫座

从纯粹的财务角度来看,Windows 1.0并不算直接失败:截至1987年,它共售出约50万份。但这与微软想要成为操作系统主要供应商的目标相去甚远。若不是凭借MS-DOS这棵摇钱树,微软很可能会像此前其他图形界面开发商一样遭受重创,甚至可能倒闭。

直到五年后Windows 3.x系列(包括首次推出简体中文的Windows 3.2)的推出,情况才迎来转机。该版本带来了改进的内存管理和实用的图形界面,最终成为大多数家庭用户的首选。而这一切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归功于1987年发布的Windows 2.3——它与微软Excel捆绑销售后,终于实现了更广泛的传播。多年后,Windows 95(2025年迎来30周年)正式引入了我们如今熟知的开始菜单、桌面和任务栏设计。

回顾历史,若没有微软在Windows 1.0研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随之而来的公司结构调整,这一切都无从谈起。但换个角度看,这款初代图形系统也完全可能成为微软市场主导地位的终结点。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数码   微软   疯子   往事   盖茨   图形界面   系统   管理器   程序   比尔   操作系统   团队   苹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