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钟硬菜”的秘密》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透明和选择
刚坐下,酸菜鱼就上桌,是厨神开挂,还是料理包登场?预制菜的争议,让人吃饭像拆盲盒——心里总怕花了现炒价,却买了“快餐货”。
其实,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政策已明确:不能加防腐剂,必须全程冷链,这为食品安全拉高了门槛。区别要搞清:中央厨房给自家门店配送半成品,不算预制菜;只有进入市场流通的预包装菜肴才算。
争议的症结在两点:一是行业缺乏国标,小作坊鱼龙混杂,品质参差不齐;二是部分产品为保持卖相,存在高盐高油,二次加热也难免营养流失。但技术升级完全可以改善,中国企业的创新力足以让“快上菜”不等于“牺牲健康”。
真正让消费者不满的,其实是“不明示”。吃预制菜可以,但被蒙在鼓里就不行。多数调查显示,超过六成食客希望餐馆提前告知,否则便觉得“被预制”了选择。
好消息是,国家标准即将落地,预制菜将有统一“身份证”,餐馆也必须亮明底牌。吃得快,也要吃得明白。未来餐桌上,我们既能享受锅气,也能拥抱效率。
(唐加文,笔名金观平;本文成稿后,经AI审阅校对)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