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率领河南女排获第六名,混采区接受采访,被无良记者辱骂

一场5到6名的排位赛,出口比球场炸裂。追问声贴脸,镜头像探照灯照着朱婷,仿佛没人记得刚刚打满五局的是谁的手腕。

比赛穿插回忆更扎心。河南女排那天打到2比3,净胜局为零,却已经刷新队史全运最好名次;天津女排保持老辣节奏,惯性压着走。排位赛数据冷漠:河南火力点分散,朱婷拿分依旧过20,却挡不住天津在四号位的连环突击。

转场瞬间冲突升级。澎湃新闻记者突然抛问:再打一次全运?回归国家队?朱婷只给出“再说”“没考虑”的短句,话音刚落,身后冒出含混的嘲声。一个奥运冠军被人群逼到背对出口,这画面更像街头审问。

很多旁观者不理解那名记者在追什么热度。现场目击者提到辱骂声源头,同圈记者也侧目。职业伦理在新闻学院课堂里讲了无数遍:提问要有边界,公共场合不得人身冒犯,尤其面对曾在里约奥运贡献179分、带队夺冠的核心球员。那套准则离现场仿佛隔着一道雾。

回到赛前背景,朱婷刚经历海外赛季的疲劳——上赛季在意甲斯坎迪奇打到联赛四强,还兼顾欧联杯;手腕伤史仍未完全消失,术后恢复评估需要国家队教练组(赖亚文在列)拍板,随口承诺根本违背医疗流程。提问者明知这个流程,却仍把重压直接甩给运动员,专业性何在?

网络评论一度刷屏,“向朱婷道歉”成为高频词。有球迷提到2021年东京赛场,她带伤出战至今仍被质疑;也有人说公共人物得抗压。观点各异,但有个共识没被动摇——功勋运动员不该遭喊骂。军人、科学家、冠军,这些角色在公共语境里象征国家脸面。

这起冲突也折射体育记者生态。全运会采访区常常挤满转场媒体,为抢独家,不少人忽视沟通礼仪。有人回忆2013年天津全运会上,篮球记者提前约好再提敏感问题;如今抢问却连起码的台阶都不给。专业训练是否退化了?还是平台流量考核逼出猎奇问法?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队此番止步第五,已经获得季军组门票待遇,省内投入恐怕因此上涨。朱婷多年在土超、意甲闯荡,再次回到家乡队,本身就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信号。媒体若真关心国家队重建,更应追踪青年梯队培养、体能师储备、联赛节奏,而非在走廊里追着问一句“回不回”。

再看国际排坛,塞尔维亚核心博斯科维奇也经常因为国家队与俱乐部档期冲突拒绝赛事,外媒一般把矛头指向排协而非运动员。对比之下更显尴尬:一个国内记者面对中国女排旗帜,不去求证管理层,反而把情绪砸在最辛苦的个体身上。

朱婷的沉默背后其实在传递信号——健康评估有程序,回归国家队要等医生和排协的综合判断。她没说,但她的背影表现出克制。辱骂声一出,公众舆论已经做出裁决:职业尊重是底线。

当年里约奥运夺冠瞬间,朱婷握拳挥臂,国歌响彻玛拉卡纳;七年后在西安场馆的出口处,迎接她的却是刺耳调侃。哪一幕更像被铭记的体育精神?留言区里有人已经开始讨论,媒体是否该建立采访黑名单、是否要开设记者资格年检。你怎么看这次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体育   采区   河南   女排   记者   朱婷   国家队   里约   天津   冲突   转场   全运会   运动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