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日本经济如日中天,GDP总量占据全球经济总量的17%,甚至流传着一句豪言:“卖掉东京就能买下整个美国”,而彼时中国的GDP仅为七千多亿美元,体量仅为日本的13.2%,人均GDP差距更是高达73倍。
当时两国之间的经济鸿沟属实令人震惊,但三十年时间过去,世界经济格局早已沧海桑田,当年那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今已被时代的浪潮冲刷得面目全非,中国已成了全球领先的经济大国,中日两国的GDP也发生了惊人反转。
日本明治维新积累的工业底蕴,虽然经历了二战的重创,但人才、技术与产业基础尤存,美国的扶持政策如同雪中送炭,特别是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景气”,让日本重工业迅速复苏。
国土狭小的天然限制,迫使日本选择了大力发展经济贸易,从1955年的神武景气起,日本经济在制造业的强劲驱动下高速飞驰,1968年,日本GDP超越西德,稳稳坐上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交椅,创造了战后发展的东亚奇迹。
彼时的中国还在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主要生产纺织品等轻工业品而努力,日本却已在美国的技术转移和自身创新驱动下,在汽车、精密仪器、电子家电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确立了全球领先地位,丰田、索尼、松下等品牌风靡世界,成为“日本制造”的金字招牌。
经济的空前繁荣,自然催生了文化的强势输出,日本的动漫、流行音乐、时尚设计迅速席卷亚洲乃至全球,这种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其根基正是坚不可摧的经济硬实力。
直到1973年,席卷全球的石油危机给严重依赖进口能源的日本经济当头一棒,1974年经济增速断崖式下跌,宣告了持续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时代落幕。
但日本展现了强大的韧性,成功将出口引擎从传统的钢铁转向附加值更高的汽车产业,整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日本维持着巨额的贸易顺差,这与美国持续的贸易逆差形成了刺眼的对比,也为日后两国的贸易摩擦乃至“广场协议”的出台埋下了伏笔。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深陷财政赤字飙升和贸易逆差扩大的双重泥潭,为了重振制造业竞争力、改善国际收支,美国决定推动美元贬值,1985年美日德法英五国共同签署了广场协议,短短三个月内,美元兑日元汇率如同高台跳水,日元升值幅度高达20%。
日元的急剧升值,瞬间削弱了日本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为了对冲外需下滑的风险,刺激内需成为必然选择,日本央行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一降再降。
廉价且泛滥的资金,在“日本经济无敌”的乐观预期催化下,如洪水猛兽般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东京银座的地价飙升到令人瞠目的地步,坊间戏言其地价总值甚至超越了整个美国。
日经指数也一路高歌猛进,市值膨胀到脱离企业基本面的程度。进入1990年代,市场信心突然逆转,资产价格如雪崩般断崖式下跌。股市暴跌,楼市崩盘,无数企业和个人财富灰飞烟灭,日本泡沫经济轰然倒塌。
就在泡沫即将破裂的前夜,1995年日本GDP总量登顶5.45万亿美元,占全球份额也达到17%,不仅攀上了历史顶峰,甚至达到了美国GDP的70%。
而这也恰是衰退深渊的开始。企业为修复资产负债表疯狂裁员,终身雇佣制土崩瓦解,这场困局延续了整整三十年。
与此同时,隔海相望的中国正在奋力追赶,起点之低、基础之薄弱、外部环境之严峻,决定了这条道路必然充满艰辛。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严峻的国际封锁和生存压力,中国有限的资源不得不优先投向国防建设,以换取和平发展的空间。彼时的工业基础几乎一片空白,与日本“战后重建”所依赖的技术、人才储备有着云泥之别。
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无疑是划时代的转折点,但最初的十多年,主要是补历史欠课、积累原始资本、探索发展模式的阶段。
即使到1995年,经过改革开放后十几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总量也仅为日本的约13.2%,大约仅7350亿人民币,而人均GDP的差距更是触目惊心,接近73倍。
中国经济的真正腾飞始于世纪之交,2001年,中国历经艰辛谈判,最终加入世贸组织,这也为中国经济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全球市场的闸门轰然打开,“中国制造”凭借巨大的成本优势和不断提升的质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涌向世界各个角落,世界工厂的地位由此奠定并不断巩固。
与此同时,中国还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世界上最庞大的高速铁路网络日夜延伸,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贯通城乡,现代化的港口和机场枢纽拔地而起。
这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它极大地压缩了时空距离,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更为产业梯度转移、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未来的产业升级铺设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质变。2010年中国GDP总量达到6万亿美元,正式超越日本,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此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如破竹。
到2023年,中国GDP已高达17.89万亿美元,而日本约为4.2万亿美元,中国的经济规模已是日本的4倍多。
支撑这一庞大体量的,是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综合实力。
当下,中国经济在主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依然保持着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的作用日益增强,发展韧性和潜力巨大,反观日本,经济长期在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边缘徘徊,增长动能明显不足。
2024年,中国GDP达到134.9万亿元人民币,大约19万亿美元,进入2025年,中国经济开局稳健,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反观日本,2024年GDP刚刚4万亿美元出头,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
不过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在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核心指标人均GDP上,中国与日本依然存在显著差距。2024年,中国人均GDP为1.37万美元,而日本高达3.25万美元,日本仍是中国的大约2.4倍。
中国的崛起,是立足自身庞大市场、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有效利用后发优势、凝聚亿万人民辛勤汗水、进行艰苦卓绝奋斗的结果,一旦规模效应与制度优势、人口红利相结合,所释放的能量足以重塑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格局。
短短数十年,中国经济就已经一骑绝尘,这是十数亿中国人民胼手胝足、埋头苦干的汗水结晶,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制度红利的智慧选择,是主动拥抱全球化、深度融入世界市场的战略胜利。
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财富之源,金融必须服务实体,严防脱实向虚,资产价格的畸形膨胀终将反噬,面对经济金融风险,必须未雨绸缪,施策精准果断,容不得丝毫犹豫和偏差。
下一个三十年,中国经济将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大潮中,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内生韧性,行稳致远。
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349084亿元 同比增长5.0%——人民网2025-01-17
2025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同比增长5.4%——九派新闻2025-04-16
关税冲击还没显现,日本一季度GDP就萎缩了0.7%——观察者网2025-05-16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