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遗迹:“一二·九运动纪念亭”

◎户力平

从北京植物园南门入园,沿中轴路直行,至卧佛寺前的智光重朗牌坊,向左沿小路去往樱桃沟方向,按路标所引,不多时便进入幽静的樱桃沟,再沿山路继续前行,很快就来到一处平台之上。只见三座高大的白色立体“人”字形建筑格外醒目,其北侧长形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几个大字。这里就是89年前“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举办抗日夏令营的地方。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随后妄图向关内进攻,占领华北地区。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史称一二·九运动。1936年2月,由革命青年群众组织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正式成立。当年与次年夏季,“北平学联和民先队”在香山脚下的樱桃沟先后举办了三期夏令营,参加的青年学生达五六百人次。

营员们是来自北平多所大中学校的“民先队”队员或具有双重身份的共产党员。他们在樱桃沟里扎起营帐,打起地铺,支起锅灶,开始夏令营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举办时事政治讲座,学习军事常识,开展军事训练和演习,发出了“坚决抗日,保卫华北”的誓言。学员们还在山石上刻上“保卫华北”“收复失地”的题字,以表达抗战心声。

几十年风雨沧桑,“平西樱桃沟抗日救国军事夏令营”活动的遗迹逐渐消失了。1980年6月,北京植物园工人在清除樱桃沟的杂草时,无意间发现沟旁一块大青石上面刻有“保卫华北”四个大字。虽然有风雨侵蚀的痕迹,但石刻字迹依然完好。后来,工人们又在樱桃沟的一个土坡下发现了“收复失地”的石刻。经过多方考证,认定这两块石刻就是当年“平西樱桃沟抗日救国军事夏令营”活动的遗物,是难得的抗战遗迹。

1984年,即一二·九运动50周年前夕,樱桃沟里建立起“一二·九运动纪念亭”,位于水源头东侧的平台上,即当年夏令营活动的中心地区,由纪念碑和纪念亭组成。纪念碑长28米、高3.3米,碑身为黑色磨光大理石,碑东侧镌刻着:“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八个鎏金大字,碑西侧镌刻着“一二·九运动纪念”碑文。

纪念亭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组成,中央主亭高5.5米、边长5米,两边的次亭高4.2米、边长1.8米,三角形是一二·九运动后举办军事夏令营时所用露营帐篷的缩影,三个三角形组成一个立体的“众”字,寓意着广大民众的觉醒和人民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决心,挺拔的建筑线条象征青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三座亭建在黑白相间的花岗岩台基上,周围的矮墙上覆盖粉红色花岗岩压面石。

2012年,这里又增建了“青年服务国家”雕塑墙,由红色的团旗和主题雕塑“青春力量”组成,五只紧握的拳头喻示着当时青年人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决心。

来到绿树掩映的“保卫华北”石刻前,只见四个鲜红的大字镌刻于一块长约2米、高约1.2米的青石之上,字体呈十字形排列,每个字阔约六七寸,凝重大方。遥想当年,这四个大字,激励了多少热血青年投入到抗日救国的行列。

随后又来到“收复失地”石刻前,四个字呈横向自右向左排列。由于这块石头较小,所以字迹比“保卫华北”四个字小了许多。为再现历史,石刻前设置了两位大学生人物雕塑,雕塑手里拿着锤子、钢钎,呈现出当年在青石上刻字的造型,这组雕塑名为《与历史对话》。

在离此不远的山坡下还有一组雕像,题为“不平静的书桌”,主题取自一二·九运动时《告全国民众书》中的一句话“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寓意着在抗日战争年代,大学生们心系国家未来,努力寻求救国之路,抽象地表现了爱国学生用生命和热血抗争的历史画面。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是樱桃沟的一处景观,也是红色教育基地。

(北京青年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历史   遗迹   华北   夏令营   石刻   北平   大字   角形   平西   雕塑   当年   失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