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当清晨的草木凝结出愈发清寒的露水,我们迎来了标志着深秋启幕的寒露节气。今年的寒露,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其“由凉转寒”的过渡性显得尤为关键。季节转换之际,身体与生活都需顺势而调。牢记这份“1不吃,2不穿,3不说,4要送,5要出”指南,助您从容不迫,安然度秋。
为啥说今年寒露不一般呢?今年的寒露是在中秋节的后两天,刚好是10月8日,它也是国庆收假的最后一天,而这个时间,也是近年来,比较的晚的寒露节气了,因为今年闰六月,而在农历的时间上,寒露比以往要推迟很多。最为特殊的是,今年寒露延迟,而且虽然是第一个带寒的节气,天气却异常的炎热。
面对季节的转换,我们应该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1不吃
不吃隔夜冰冷之物
寒露时节,人体阳气开始向内收敛,脾胃的温煦功能变得尤为重要。此时若贪食从冰箱直接取出的冷饮、凉菜或隔夜寒凉的饭菜,如同向即将熄灭的炉火泼洒冷水,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运化失常,容易引发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问题。饮食应以“温热、软烂”为原则,多喝热粥、汤羹,饭菜务必加热透彻后食用。
2不穿
不穿露踝装、不穿单薄衣
脚踝处有人体重要的三阴交等穴位,皮下脂肪薄,极易受寒。寒气由此侵入,循经络上行,易导致女性宫寒、痛经,或引发关节酸痛、感冒。
不穿单薄衣,“春捂秋冻”有一定道理,但重在“冻”得合理,而非一味追求“风度”而挨冻。寒露后,早晚温差大,一件可随时穿脱的薄外套是出行必备,保护后颈和背部,防止风寒偷袭。养生之道: 遵循“薄衣多层”原则,方便随时增减,确保颈、背、腹、脚四个关键区域的温暖。
3不说
不说丧气话、不说是非话、不说狂妄话
秋日萧瑟,易引人悲秋惆怅。言语是心境的投射,也具有强大的心理暗示力量。不说丧气话,避免抱怨、消极的言辞,以防加重内心郁结,消耗自身能量;不说是非话:,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收敛口舌,有助于内心清静,减少无谓纷扰;不说狂妄话:,秋收冬藏是“收敛”的季节,做人亦当如此。保持谦和低调,方能涵养元气,积蓄力量。多予人鼓励、赞美之语,营造积极阳光的内心环境,此为“精神内守”。
4要送
送寒衣、送秋梨、送问候、送关怀
1、送寒衣: 关心家人,尤其是年迈的父母,为他们添置保暖的衣物,是实实在在的孝心与关爱。
2、送秋梨: 梨是“天然甘露”,能滋阴润燥。买一箱梨与亲友、邻居分享,送去的是健康,更是情谊。
3、送问候: 给远方的亲人、久未联系的好友打一个电话,发一条信息。一句“天冷了,记得添衣”能温暖整个秋天。
4、送关怀: 对社区里的孤寡老人、身边的同事,多一份体贴和帮助。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五、5要出:要出门、要出汗、要出彩、要出神、要出行动
5要送
要出门、要出汗、要出彩、要出神、要出行动
要出门,莫因天凉就宅居室内。选择天气晴好的午后,去公园、郊野散步,感受秋高气爽,晒晒后背补充阳气,驱散抑郁情绪。
要出汗: 进行适度的、能让身体微微发热出汗的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这能畅通气血,增强御寒能力,但切忌大汗淋漓。
要出彩: 穿一些暖色调的衣服,如红色、橙色、姜黄色,用明亮的色彩点亮萧瑟的秋日,也愉悦自己的心情。
要出神: 每天给自己留出15分钟“出神”的时间,放下手机,远离思绪,静坐或冥想,让心神得到彻底的放松和休息。
要出行动: 将养生的知识、对家人的关爱,立刻付诸实践。最好的保养,始于当下。
今年的寒露,是一次身与心的同步转换。这份指南,不仅是先人智慧的传承,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哲学。它告诉我们,在季节的轮回里,我们并非被动承受,而是可以主动调整,通过修正言行、关怀他人、滋养自身,来与天地和谐共舞。最后建议大家,在这个不一般的秋天,修养身心,积蓄能量,以一份从容与安暖,迎接冬日的深藏与未来的新生。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