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允许玩”手机和“被禁止玩”手机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

一提手机,不少家长就像见了洪水猛兽,总说孩子沾了手机就会被毁。

有的家里手机藏得严严实实,孩子碰都碰不到,有的则不管不问,孩子抱着手机能玩到半夜。

可真相是,手机本身不是敌人,关键看怎么用。

那些从小被极端对待手机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比想象中还要大。

美国心理学家做的一项跟踪调查,选了100个学生,按玩手机情况分两组跟踪十年。

结果很直观:经常玩手机的组里,仅2人考上大学;不玩手机的组里,47人顺利升学。

这不是说手机不能碰,而是极端的“让玩”或“不让玩”,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

1:大脑专注力与思考力

经常无节制玩手机的孩子,大脑发育容易出问题。有研究对比发现,不怎么玩手机的孩子大脑饱满、纹路清晰。

而天天抱手机的孩子,大脑像皱巴巴的核桃壳,显得有些萎缩。

这是因为手机里的短视频、小游戏都是即时刺激,孩子不用动脑就能获得快感,久而久之就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也证实,每天看手机超2小时的8到11岁孩子,认知发育明显滞后。

他们上课容易走神,写作业坐不住,遇到难题第一反应是等答案,而不是主动思考。

反观合理用手机的孩子,会用手机查资料、学知识,大脑在解决问题中越用越灵活,专注力也更持久。

2:学习自主性

随便玩手机的孩子,很容易被短视频、网游等奶头乐内容吸引。

这些内容设计得就是让人上瘾,孩子玩久了就觉得学习枯燥又费力,慢慢失去兴趣。

上课想着游戏剧情,写作业敷衍了事,学习全靠家长催,完全没了自主性。

而被正确引导用手机的孩子,会把手机当成学习工具。

比如近几年的高考状元彭子年、维乐思等,他们也常使用手机,但不是用来娱乐,而是查难题、看学习视频。

遇到问题主动搜索解决,久而久之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学习效率高,也不用家长操心。

3:社交与生活能力

沉迷手机的孩子,大多喜欢宅家,很少和现实中的人交流。

时间长了,他们面对面沟通时会紧张沉默,甚至社恐。

孩子正处于社交关键期,错过和同伴玩耍交流的机会,同理心、表达力都会受影响,长大后很难融入集体。

完全不让玩手机的孩子也有困扰。

现在同学间聊的动漫、热门话题多来自手机,孩子完全不接触就会跟不上节奏,慢慢被孤立。

而且手机在生活中用处很大,付款、打车、预约办事都离不开,连基本操作都不会,长大后生活都会不方便,像和社会脱节了一样。

4:身体健康

这是家长最容易察觉的差距,同事家孩子小学三年级就近视100多度,就是因为天天抱手机玩游戏,近距离看屏幕太久导致眼轴拉长。

闺蜜的女儿初中痴迷刷短视频,常弯腰驼背窝在沙发上,结果查出脊柱侧弯,得长期康复矫正。

还有孩子玩到凌晨才睡,白天上课打瞌睡,免疫力下降,个头都比同龄人矮。

合理控制手机的孩子,每天规定1小时使用时间,保持正确姿势,在明亮环境下使用,就能避免这些问题。他们有更多时间户外活动、锻炼身体,身体发育更健康,精神状态也更饱满。

手机不是“敌人”,关键在家长的引导

既不能完全禁止,也不能随便放任,聪明的家长会做好三点:

一是监督内容,给手机装过滤软件,避免孩子接触低俗信息;

二是控制时长环境,每天最多玩1小时,不躺卧玩、不在暗光下玩;

三是引导工具化,家长少在孩子面前刷视频玩游戏,多示范用手机查资料学知识,孩子自然会跟着学。

结语

养孩子就像掌舵行船,手机不是会撞翻船的暗礁,而是一把能助力航行的船桨。

完全不用会错失助力,胡乱使用又会偏离航向。

家长要做的就是握紧方向盘,做好引导和管控,让手机成为孩子成长的帮手。

毕竟我们最终要培养的,是能在这个数字时代里,既不迷失又能借力前行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育儿   手机   差距   孩子   家长   都会   大脑   视频   主动   小时   时间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