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很清楚,上个月在门诊,来了位67岁的张阿姨。
她退休前是高中老师,气质温和,说话有条理。她看起来精神尚可,但一坐下就摇头叹气——
“医生,我每天晚上十点就躺下,怎么还是一到凌晨三点就醒,再也睡不着?脑子昏沉沉的,心慌,还老记不住事。”
她的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
因为我太熟悉这种情况:很多老年人被‘十点睡觉才健康’的养生口号束缚了,忽略了身体节律随着年龄变化而发生的巨大调整。
同样的,69岁的老李,糖尿病多年,自诩“作息规律”,每天晚上准时十点刷牙睡觉。但床上刷手机 30 分钟,看短视频、翻新闻;半夜起夜三次;白天还小睡两小时。
他纳闷——养生节目里说得很明确:“十点睡,身体修复最好”,可自己却越来越没精神。那一刻,我只能苦笑:睡眠从来不是‘打卡上床’,而是一整天的健康管理链条。
还有一位老太太,因为失眠导致血压一直降不下来来找我。她看了电视节目后焦虑不已——
“医生,专家说十点不睡容易得老年痴呆,我有时候一点才睡,这怎么办?”
我查她的睡眠记录,发现她十点在床上,但翻来覆去直到一点才睡着。焦虑,让她比晚睡本身更难受。
这些真实的门诊故事,让我越发意识到:63岁以后,人的睡眠模式已经发生了本质改变,而所谓的“必须十点睡”,对很多人是无效甚至有害的。
我查了近几年国内外的睡眠研究数据,结果非常有意思:
结论很明确:所谓“十点睡”不是错,但它不是人人通用的健康模板。
成功的睡眠管理,不是严格规定几点,而是保证睡眠节律稳定、效率高、与个人生物钟相适配。
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我把多年门诊经验、临床常见误区和最新研究结合,排出了“63岁后睡眠健康”七大关键,并按危害排序。
老年人褪黑素分泌推迟,生物钟自然后移。
强迫自己十点睡,可能只是躺在床上烦躁,睡眠效率下降。
✅ 建议:找到适合自己的“困意时点”,困了再上床。保持每天相似的起床时间,比固定睡觉时间更重要。
很多退休老人白天没事就躺着、打盹,一睡就是一两个小时。
结果晚上更难入睡,甚至熬到凌晨。
✅ 建议:午睡控制在 20-30 分钟以内,最好在12:30-14:00之间,不进入深睡期。晚餐后不建议打盹,保持晚上有足够的睡眠动力。
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大脑兴奋。
很多人一刷,就是一个小时,彻底清醒。
✅ 建议:半夜醒后尽量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可起身喝水、舒展一下,但避免电子屏幕和强光刺激。卧室只做两件事:睡觉和亲密交流。
泡脚是好习惯,但糖尿病、高血压、静脉曲张人群过热泡脚有风险。
水温过高、时间过长反而会刺激交感神经,让你更清醒。
✅ 建议:水温控制在 38-40℃,时间 10-15 分钟。泡完脚最好不要立刻进入热被窝,可先让身体微微降温后再睡。
褪黑素、安眠药短期有效,但长期会扰乱睡眠结构、产生依赖,甚至导致跌倒。
✅ 建议:药物仅用于暂时性严重失眠且医生评估后方可使用。优先调整作息、心理状态、慢病管理。
失眠往往是慢病信号,如血糖波动、心功能衰退、抑郁焦虑、甲状腺问题等。
✅ 建议:当睡眠问题持续超过 3 周,务必做一次全面体检,排查内科疾病和情绪障碍。
这是最可怕的恶性循环:担心睡不着 → 焦虑加重 → 褪黑素分泌减少 → 更难入睡。
长期下来,不仅影响睡眠,还会升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
✅ 建议:重构对睡眠的认知——没睡着也在休息。“安心躺着”比强迫自己入睡更重要。可以用腹式呼吸、渐进肌肉放松的方法减缓生理兴奋。
为了方便大家执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份可以立刻用的**“老年睡眠优化七步法”**:
我想对所有 63 岁以上的读者说一句:
别再把睡眠当考试,不是满分才算合格。
过了63岁,你的睡眠结构改变是正常现象,深睡期减少、夜间醒来次数增多,并不意味着睡眠质量必然差。真正重要的是:
睡眠不是单独存在的任务,它跟你的全日生活节奏、慢病状况、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63岁之后,睡眠的目标已不是“年轻时的复制黏贴”,而是与身体达成新的和谐。
在夜晚,给自己更多的空间和宽容。不是不停数小时,而是学会倾听身体的节律。
不要等到为失眠焦虑到心梗、血压飙升、记忆退化时,才开始改变。
今天,就是你重新认识睡眠的最好时机。
你或家人,是否也有“十点睡觉才健康”的执念?实际体验如何?
留言分享你的睡眠故事,让更多人知道,睡眠管理不是一杆子插到底的标准,而是因人而异的艺术。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