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今天重阳节,清晨六点刚过,刘奶奶已经裹得像个“粽子”一样出了门:厚毛衣、棉背心、加绒外套三层,脖子上围着两条围巾,帽子、手套、保暖鞋一样不少。

“天气一冷,血压就高,得穿暖点才行!”她一边说,一边把拉链拉得更高。
可没走多远,她就觉得喘不上气,头有些发晕,被路人搀进了社区医院。
医生检查后摇头:“不是冻着了,是穿太多,身体散热困难,血压飙升了。”
你没听错,天冷时“穿太多”可能比“穿太少”更危险!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不恰当地“保暖过度”,不仅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甚至诱发心梗、中风。

那么,重阳节这个本该登高赏秋的日子,老人们到底该怎么穿,才能既防寒又护心?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一说。
寒冷天气里,“保暖”几乎成了老年人最重要的生活关键词。
但“保暖=穿得多”这个观念,其实并不完全正确,特别是对于本身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穿得不当反而是隐患。

过度保暖会导致体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心脏供血需求增加。
尤其是在早晨温差较大时,骤然从温暖的房间走进寒冷空气中,血管剧烈收缩和扩张交替,会对血压控制极为不利。
一项发表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研究指出,重度保暖环境下,老年人平均收缩压较正常保暖环境高出8~12 mmHg。血压不稳,心梗、脑出血的风险也随之升高。

此外,穿得太厚还容易出汗,汗液无法及时蒸发,体温反而下降更快,引发感冒甚至肺炎,进一步加重原有基础病。
医生特别提醒:保暖应讲究“控温”而非“堆衣”,关键在于“会穿”,而不是“多穿”。
1.活动力下降
穿得太厚往往导致行动不便,老年人本身体力下降,重叠的衣物会限制关节活动,加速肌肉退化,甚至容易跌倒。数据显示,穿着过厚者跌倒发生率高出27%。

2.血压波动加剧
因保暖不当导致体表温度波动,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造成血压快速升高或下降,极易诱发高血压危象。
多项社区调查表明,冬季老年人因心血管意外送医的比例较秋季高出35%以上。
3.睡眠质量变差
过厚的保暖衣物在夜间会影响皮肤透气性,造成夜间多汗、烦躁,干扰深度睡眠周期。睡眠断断续续,还会进一步削弱身体修复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别小看这三点,每一点都是慢病失控的“助攻手”。穿得不当,不是小事,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1.穿对材质,而不是穿多层:
选择保温性强、透气性好的材质最关键,比如羽绒、抓绒、羊毛,既轻便又保暖,避免穿多件压身的衣物,让身体“轻装上阵”。
2.遵循“洋葱式穿法”:
内层贴身保暖、中层蓄热、外层挡风雨,易穿易脱,根据温差灵活增减,有效避免出汗后着凉,也利于身体保持舒适温度。

3.关注“身体四端”的保暖:
头、手、脚、颈部是散热“重灾区”。戴好帽子、围巾、保暖鞋和手套,效果远优于再加一层厚衣服。研究显示,头部保暖能减少约20%的热量流失。
4.起床、外出分阶段保暖:
清晨起床不要急于穿衣外出,建议起床后在室内活动5~10分钟,等身体微热再添衣出门,避免骤冷刺激。外出回家后,也应先脱外套再脱内衣,让身体逐步适应室温。

医生强调:保暖不是“越厚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安全”。尤其在节气变换的时节,学会听身体的“温度语言”,远比盲目加衣更靠谱。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事中。今天开始,不妨试试“轻而暖”的穿衣方式,让身体自由呼吸,也让心脏更轻松地跳动。
如果你或家中长辈有心脑血管病史,建议每年冬前前往心内科做一次基础检查,穿对了,比穿多了更重要。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年第49期
《中国中老年人慢病与健康现状研究报告》2022
《全国老年人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20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