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阿姨今年63岁,是社区里有名的“养生达人”。每天下午准时泡上一壶浓茶,把喝茶当作延年益寿的秘诀。可就在最近,老姐妹聚会上,有人大倒苦水:喝茶喝了几十年,最近体检却发现食管“有毛病”。话音刚落,大家纷纷议论起来:“喝茶不是好习惯吗?怎么还能喝出问题?”
医生的回答更让人意外:“喝茶,不一定都是好事,有些喝法甚至可能增加某些癌症风险。”一时间,疑问和不安在大家心头盘旋。“喝了大半辈子的茶,会不会真的对身体有损害?”别急,今天我们结合权威研究,把“喝茶到底养生不养生”说清楚,尤其是喝茶和癌症那个意想不到的关联,很多人真未必清楚结论。
照着这样喝,真的安全吗?到底该不该继续每天喝茶?答案比你想象得更复杂,尤其是第3点,几乎9成人都在忽视!
很多人认为喝茶可以“刮油清肠”,还能抗氧化、降血脂。但真相究竟如何?2018年,《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公布了一项涉及47.5万中国人、长达10年的大规模研究(中国Kadoorie生物库研究),数据显示:
经常喝很烫茶的人,食管癌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约90%(相对风险:1.9,95%置信区间:1.5-2.3)。
并未发现普通温度适量饮茶会显著提升其他癌症如胃癌、肝癌等风险。
机制解释:高温液体反复对食管黏膜的灼伤,是造成细胞反复修复,进而诱发细胞异常和癌变的重要外因。正如医生比喻,“就像用开水反复烫一根塑料管,时间久了很容易产生裂痕和变形”。
经典中医说“不可饮其滚热”,现代医学已证实这句古训有其道理。喝茶虽好,错误喝法却暗藏巨大隐患。
喝茶养生,但如果方式错误,危害悄然而至,甚至“养生”变“伤身”,需要格外警惕。
高温喝茶——癌症风险首要因素
研究显示,饮用温度高于65℃的茶水,是食管癌风险翻倍的重要变量。脆弱的食管黏膜经受反复烫伤,极易形成慢性溃疡、炎症,为异常增生埋下祸根。
数据显示,中国高发区(如河南、内蒙古)因爱喝滚烫茶,食管癌患病率是沿海城市的2-3倍。
过量饮浓茶——心血管、肾脏受累
有人觉得“浓茶提神”,殊不知大量摄入咖啡因和茶多酚,可能引起心悸、失眠、骨质流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大量浓茶摄入人群骨质疏松发病率比平均水平高出14.2%,中老年女性更需警惕。
空腹饮茶、饭后贪杯——消化系统易受损
不少人习惯清晨空腹喝茶以“通便”,但浓茶易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壁负担,易致反酸、胃痛。饭后立即饮强烈茶水,还会影响铁、钙等营养素吸收。实验证明,饭后5分钟喝茶,会使铁吸收率下降近60%。
说到这里,难道要和喝茶“说分手”?其实不必过于紧张,大量研究也支持,科学喝茶有益健康,甚至有助于降低部分慢性病风险。
想要“喝出健康”,不如参考如下建议:
茶温适中是底线
无论绿茶、红茶或乌龙茶,最佳饮用温度控制在60℃以下(用嘴能感到温暖但不烫口),热茶泡好后至少放置5-8分钟再喝。
浓淡适宜,不贪量
每天饮茶不超过6克茶叶,切忌泡老、泡浓。高血压、心律失常、肾病、孕妇及儿童,宜咨询医生调整适宜饮量。
时间把控,饭前饭后要间隔
推荐餐后30分钟再饮茶,避免干扰消化、影响营养吸收。熬夜、空腹、酒后慎饮茶,有基础疾病人群根据实际身体状况调整。
结合自身,量力而行
任何“健康习惯”,最怕盲目跟风。如果你或家族有食管、胃肠道相关肿瘤史,请务必降低高温饮品摄入,定期做必要体检咨询。而茶叶本身不致癌,错误喝法才是问题。
喝茶这件小事,藏着很多健康学问。只要我们细细推敲,科学调整方式,茶香依旧,健康长伴。当然,网络上流传的“喝茶直接致癌”是过度解读,但“滚烫茶等不良习惯增加癌变风险”则已被医学证实,与其盲信民间偏方,不如尊重科学。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柳叶刀·公共卫生》2018年中国Kadoorie生物库项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通报》
《中国茶叶科学》杂志2021年第5期
《饮茶与健康的临床观察》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