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吃了几十年的月饼,竟然会用来做猪饲料?”
今年中秋的氛围似乎有些微妙,节庆的热闹劲儿还没散去,但关于月饼的讨论却已迅速冷却,事实证明:“月饼卖不动了”。
官媒报道月饼销售额预计会遭遇同比约45.17%的断崖式下滑,礼盒品类的境况可能更糟,销量预计将锐减49.04%,而这个现象背后,是消费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
月饼那种高糖、高脂的传统形象,正让越来越多注重健康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大家的消费行为也日趋理性,不再盲目为节日的仪式感买单。
曾经作为中秋绝对主角的月饼,在国内市场的C位地位,似乎正在旁落,这直接导致了生产商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库存积压与滞销风险陡增。
为了自保,许多企业开始采取“以销定产”的谨慎策略,严格控制产能,有些品牌甚至选择在节前就宣告售罄,绝不增产恋战,力求在节后不留下一块烫手山芋。
然而,一旦过了中秋那一天,月饼的商品价值便会呈自由落体式下跌,为了清理库存,节后一到两折的“骨折价”甩卖成了常规操作,但这还不是月饼旅程的终点。
对于那些最终没能卖出去的月饼,它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商超通常会把剩余的月饼退回给厂商,厂商们则开始了五花八门的“善后”工作。
一部分未过期的月饼会作为福利分发给内部员工,也算是物尽其用,另一些则会被拆掉精美的礼盒,以散装的形式降价处理,争取最后的回款。
还有一部分会被捐赠给敬老院或单位食堂,为社会福利贡献一份力量,当然,上海的鲜肉月饼算是个例外,它的销售期相对较长,不太会卷入这场节后的清仓大战。
而那些不幸过期的月饼,它们的最终归宿,往往是成为动物饲料,一些专业的饲料公司甚至会在网上公开打出广告,回收各类过期食品。
这些月饼经过处理后,会被加工成饲料,实现另一种形式的循环利用,不过,这个处理链条中也潜藏着风险。
总有无良商家会动歪脑筋,把过期月饼翻新、更换标签,企图在来年蒙混过关,更隐蔽的是所谓的“陈年馅”问题,即将馅料取出冷冻,次年重新包裹饼皮再行售卖,毕竟馅料才是月饼成本中的大头。
为了堵住这些漏洞,监管从未缺席,上海已经先行一步,建立了“月饼回收上报制度”,要求经销商必须上报剩余月饼的数量和具体去向。
一个透明、可追溯的处理体系,正成为行业共识,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监控,确保每一块月饼都能有始有终。
就在国内市场为如何消化过剩的月饼而烦恼时,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正在海外上演,中国的月饼,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掀起一股消费新浪潮,呈现出奇妙的“墙内开花墙外香”之势。
今年的月饼出口,堪称“量价齐升”,来自海关的数据最有说服力,根据杭州海关的统计,今年一到八月,月饼出口量已达46.25吨,同比增长了惊人的约2.5倍。
云南省的数据更为庞大,同期出口量高达7520吨,货值达到1.3亿元,而广州海关经手的出口月饼,货值也超过了4600万元,其中,销往欧美市场的份额竟高达45.1%。
在亚米网、亚马逊等海外电商平台上,数十款国产月饼成为了热销爆品,老字号苏州稻香村的海外业务更是以年均超过50%的速度在增长,一个有趣的数据是,在他们的海外消费者中,已经有大约四成并非华人。
月饼的这趟出海之旅,不仅仅是商品的远行,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转译。它不再仅仅是华人圈子里那份沉甸甸的乡愁寄托,而是摇身一变,成了一个轻盈、多元、充满趣味的全球文化消费品。
这场文化蝶变的序幕,早在唐朝就已拉开,当时,月饼的习俗随着遣唐使传到日本,演变成了当地中秋节“栗名月”时食用的“月见团子”。
这种制作工艺与中国月饼相似的食物,如今在TikTok上备受全球年轻人的喜爱,到了清朝中后期,月饼又随着东南沿海的移民漂洋过海。
社交媒体则为这场文化传播按下了加速键,在TikTok上,“Mooncake”这个直白的译名已经成为一个热门标签。
海外博主们用各种脑洞大开的方式解读它,消解了文化隔阂,让这个东方符号变得亲切可感,最戏剧性的一幕,当属五仁月饼的“逆袭”。
这个在国内饱受争议、时常被调侃的品类,在海外却意外走红,原因颇为奇特,它复杂的成分——坚果、果仁,甚至可能包含蜂蜜,恰好触及了海外消费者非常在意的过敏原问题,反而被贴上了“东方神秘力量”的猎奇标签。
这种强烈的反差感,让五仁月饼完成了一次意想不到的价值翻转,从一个被嫌弃的“老古董”,变成了一个充满话题性的“网红”。
月饼出海的火爆,背后是中国品牌策略的全面升级,为了迎合更多元的味蕾,广州酒家推出了芝士流心月饼,南侨食品则开发了巧克力夹心。
在生产工艺上,稻香村等品牌采用了“手作+智能”的模式,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保证了生产效率。
包装设计也成了一门学问,与国内倡导包装“瘦身”不同,海外市场尤其青睐那些设计精美、富有文化韵味的礼盒。
各大品牌纷纷打出“国潮”牌,陶陶居甚至推出了一款集声光电于一体的音乐礼盒,让包装本身就成了一件艺术品,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当然,月饼的出海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其本质,是一场从适应单一本土标准到对标全球多元化合规体系的“大考”,这既是壁垒,也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各国对食品监管的标准差异巨大,稍有不慎便会付出沉重代价,就在2023年,一批出口月饼就因二氧化钛超标,被欧盟退回,教训深刻。
今年,澳大利亚也更新了月饼的进口条例,监管的门槛在不断提高,最大的挑战来自成分限制,欧美多个国家,包括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在内,都对含有动物源性成分的月饼有着严格的进口禁令。
这意味着,我们传统认知中的蛋黄、肉类,甚至蜂蜜馅料,都很难走出国门,这种“技术性否决”,直接导致了出口月饼长期以来只能以豆沙、莲蓉、五仁等“素馅”为主。
面对这些壁垒,企业们从被动应对,逐渐转向主动布局,最初只是调整配方,剔除那些受限制的原料。
月饼在国内市场,正面临着商品属性被削弱的挑战,如何通过创新来摆脱“节庆剩余品”的宿命,是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课题。
而在海外,它却凭借着文化的魅力和产业的智慧,成功实现了身份的跃迁,从一种节令食品,演变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通货。
这趟出海之旅,考验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品质,更是文化叙事的能力、产业适应的能力,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智慧,月饼的未来,或许就取决于它能否驾驭好这种冰与火的价值博弈。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