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7月的一天,安徽合肥龙门巷的张宅内,一个不足四斤的女婴提前来到人世。这个七个月就出生的早产儿,刚出生时甚至不会啼哭,接生婆甚至认定是个死胎。
但就在众人绝望之际,老祖母用民间土法不断拍打,终于让这个小生命发出了微弱的哭声。她就是张允和,著名的“合肥四姊妹”之一。而这个险些夭折的婴儿,日后竟活到了93岁高龄……
张允和出身合肥名门,祖父张树声是晚清重臣、淮军名将,父亲张武龄则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与蔡元培交情深厚。
民间流传,张武龄去上海四马路买书时,从第一家书店买的书就丢在第二家书店,从第二家买的又丢在第三家,最后让仆人一家家捡回。
这种购书方式,不仅体现出张家的富豪程度,也反映出张家子女对知识的渴求。
而在四姊妹中排行老二的张允和尽管从小体弱多病,但却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与活泼性格。六七岁时,她已通读《红楼梦》,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在父亲开明的教育理念下,张允和与姐妹们接受了当时最先进的教育,不仅学习传统国学,还接触了鲁迅作品和各类新思想书籍。
1922年,张武龄在苏州创办乐益女子中学,张允和成为该校首批学生之一。
1925年,她进入南京第一师范学习,两年后考入上海中国公学,1929年转入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成为当时少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
正是在光华大学期间,张允和的人生轨迹与一位青年才俊产生了交集,他就是日后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
那是1925年暑假,16岁的张允和到同学周子俊家玩,认识了同学的哥哥周有光。当时19岁的周有光正在大学读书,而张允和还只是一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两人的恋爱故事宛如一部文艺电影,周有光曾回忆,他第一次向张允和表白时,拿出一本英文版莎士比亚著作,指着罗密欧对朱丽叶说的那句“我要在你的一吻中来洗清我的罪恶”。
尽管张允和没有“一吻”,但两人之间的情愫已然明朗。
恋爱期间,周有光曾写信表达顾虑:“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当即回了一封长达十页的信,核心思想就是:“幸福是要自己创造的。”
好在张家也极为开明,加上周有光能力出众,1933年4月,这对有情人在上海举行了一场西式婚礼。
有趣的是,家中长辈查皇历发现这天不吉利,纷纷劝阻,张允和却洒脱回应:“旧的走到了尽头就会是新的开始。”
婚礼上,他们将桌椅摆成马蹄形,寓意马走过的地方就有路,有水,有草,有人,有生命,有幸福……
然而,新婚燕尔的甜蜜很快被战争的阴云打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允和与周有光带着两个孩子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逃亡生涯。
他们先后搬家三十余次,辗转苏州、合肥、重庆、成都、西安等地,饱尝战乱之苦。
6岁的女儿小禾因战时缺医少药,患盲肠炎不幸夭折。儿子晓平又被流弹击中腹部,险些丧命。丧女之痛几乎击垮了这位母亲,但她最终选择了坚强面对。
抗战胜利后,张允和随丈夫赴美,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并游历英、法、意等国,这段经历极大拓宽了她的文化视野。
1950年回国后,她在上海光华附中教历史,1951年被调到北京参与编写新历史教科书。
本以为一家人就可以这样享受温馨生活,可噩梦却再一次降临。1959年初夏的一天,50岁的张允和突发心脏病晕倒,被同事紧急送医抢救后苏醒。
医生全面检查她的身体状况后,做出了一个冷酷预言:她活不过50岁。
张允和自幼体弱,加上战乱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丧女之痛,心脏已不堪重负。更早之前,她与周有光结婚时,曾有算命先生断言两人“活不过35岁”,这个预言虽未应验,但也反映出外界对他们健康状况的担忧。
面对医生的“死亡判决”,张允和却展现出惊人的乐观与韧性。她回家后制定了一套独特的“三不原则”:
一、不拿别人的过失责备自己:心态放宽,不因别人的错误而自我折磨;
二、不拿自己的过失责备别人:不将自己的错误迁怒他人;
三、不拿自己的过错惩罚自己:即使犯错,也不过度苛责自己;
这套看似简单的原则,成为张允和后续人生的精神指南。她每天坚持践行,逐渐地,她的心态越来越平和,身体状况反而逐渐好转,心脏病再未复发。
最终,她不仅打破了医生“活不过50岁”的预言,还以93岁高龄安然离世,而那位做出预言的医生,反而先她一步离世。
除却身心负担后,张允和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文学创作上。
50年代后期,她参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到了80年代,她担任该社主任委员,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做出重要贡献。
此外,张允和还数十年如一日的笔耕不辍,她著有《最后的闺秀》《浪花集》《多情人不老》等作品。其中《最后的闺秀》记录了她对家族往事,有着“尘封的历史所无法遮掩的暖暖爱意”的高度评价。
最令人称道的是,张允和在86岁高龄时,重启了张家70年前停刊的家庭刊物《水》,并自任主编。这份家庭杂志凝聚了张家散布全球的亲友,成为维系家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而张允和与周有光的婚姻,堪称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动人的爱情故事之一。两人相濡以沫70载,历经战乱、政治运动与时代变迁,始终恩爱如初。
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诗意与仪式感:每天上午10点喝红茶,下午三四点喝咖啡,两人每次都将杯子举到眉心高度轻轻相碰,这个习惯几十年如一日,成为他们爱情的最佳象征。
曾有人询问周有光,他们夫妻两人为何感情这么要好?得到的回答是:“夫妻吵架无非两种原因,为钱或为感情。钱,我们看得很轻;感情,我们看得很重。所以,怎么吵得起来?”
话虽如此,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世人皆无法逃脱。2002年8月14日,93岁的张允和安然离世。周有光悲痛地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像自行车只有一个轮子,一个轮子忽然掉了,你怎么走?”
此后,他保持妻子房间原貌,客厅里摆满张允和的照片,常对着照片沉默良久。2017年,112岁的周有光去世,与妻子在另一个世界重逢。
当我们回顾这位民国才女的一生,不难发现,这是一部打破命运桎梏的传奇。从险些夭折的早产儿,到被预言活不过50岁的心脏病患者,再到93岁高龄离世,她用乐观与智慧改写了生命剧本。
正如张允和在《最后的闺秀》中所写:“真正的大家闺秀,不在于出身门第,而在于如何在动荡中保持内心的从容。”她的长寿秘诀并非灵丹妙药,而是那份历经沧桑仍保持优雅的精神。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张允和通过自己优雅坚韧的一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命的长度或许无法完全由自己掌控,却可以通过乐观、智慧与爱来拓展生命的宽度与深度。
参考资料:
[1]玲珑.张氏四姐妹的浪漫人生与长寿故事(下)[J].中老年保健,2020(02):52-53.
[2]唐吉慧.周有光与张允和的情缘[J].检察风云,2018(03):90-91.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