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城里茶盏的月光,农村田埂的汗,闲人的浪漫活人的命

白露这天,城里人的朋友圈全是茶盏里的月光,农村的田埂上全是裤脚沾的泥。

早上10点,市中心奶茶店的玻璃上贴着“白露限定·蒹葭茶”的海报,排队的年轻人举着印着芦苇花的杯子,对着阳光转三圈,拍张照配文案“秋天的第一滴白露”,有的喝了一口就皱眉头,说“茶味太淡”,转头把半杯茶倒在路边花坛里,只留个杯子装模作样地拎着走。

隔壁蛋糕店的“白露龙眼卷”卖得更火,店员举着蛋糕喊“每口都有秋天的甜”,有人买了根本不吃,摆在家里的飘窗上拍了二十张照片,最后放坏了扔进垃圾桶,说“反正朋友圈已经晒过了”。

而在三十公里外的农村,张大爷家的三亩玉米地刚泛着鱼肚白就热闹起来。他扛着锄头弯着腰,玉米叶子划得胳膊上全是红印子,老伴蹲在地上捡玉米,手指关节肿得像个包子,捡一个就往编织袋里塞一个,嘴里念叨“趁天没热起来,多收点”。

到了中午,太阳晒得后背发烫,老两口坐在田埂上,从布包里掏出凉馒头,就着自带的凉水啃,馒头硬得硌牙,张大爷咬了一口说“比去年强,至少没下雨”,老伴擦了擦脸上的汗,把自己的馒头掰了一半给张大爷,说“你多吃点,下午还要挖红薯”。

“锄禾日当午”这首诗,小学生都能背得滚瓜烂熟,可城里的孩子说不定以为玉米是从超市货架上长出来的。

他们知道白露要喝“白露茶”,要吃“白露龙眼”,要拍美美的照片,却不知道农民的白露是凌晨四点的露水,是腰弯得直不起来的酸痛,是手上磨得掉皮的茧子。

有人说“仪式感是生活的糖”,可这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糖——农民的生活里没有“仪式感”,只有“活命感”。

张大爷家的玉米地旁边,有个城里来的年轻人举着相机拍,说“这画面真有烟火气”,张大爷抬头看了他一眼,说“小伙子,你要是没事,帮我捡捡玉米呗”,年轻人愣了一下,赶紧摆手说“我还有事,下次吧”,转身就走,相机里还留着张大爷弯着腰的照片,说不定晚上会发朋友圈,配文“感受农村的白露”。

城里人的白露是浪漫的,是文艺的,是朋友圈里的“岁月静好”;农民的白露是现实的,是辛苦的,是田地里的“ survival ”。

这不是什么“城乡差异”,是有些人把节气当成了“拍照道具”,把农民的辛苦当成了“风景”。

白露的风里,有奶茶的甜香,有玉米的青味,有城里人的笑声,有农民的喘息声。可甜香会散,笑声会停,只有玉米地里的汗水,才是白露最真实的味道。

那些拍照片的人,有没有想过,你们喝的茶、吃的龙眼,都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那些说“仪式感很重要”的人,有没有想过,农民的“仪式感”就是把玉米收回家,把粮食存进仓?

白露这天,有人在朋友圈晒浪漫,有人在地里晒汗水。这就是最真实的白露——浪漫是给闲人的,汗水是给活人的。

下次白露,你要是想搞“仪式感”,不如去农村帮农民收收玉米。看看他们的手有多糙,看看他们的汗有多咸,看看他们的腰有多弯。

那时候你就会知道,真正的白露,不是茶盏里的月光,是田埂上的泥,是手上的茧,是农民脸上的皱纹里藏着的,对生活的倔强。

至于那些拍照片的人,我只想说: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仪式感”,不如给农民递一杯温水来得实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9

标签:美食   田埂   活人   闲人   城里   月光   农村   浪漫   白露   农民   玉米   大爷   仪式   汗水   照片   城里人   朋友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