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被指 “挂羊头卖狗肉”,声称 “现炒” 却用预制菜,回应含糊不清,将预制菜行业的 “身份危机” 暴露无遗。
虽说我国尚无预制菜统一国标,但 2242 项食品国标已全方位保障其安全。2024 年预制菜市场规模飙升至 4850 亿,可信任危机仍在。
目前,中国并没有国家层面统一定义“预制菜”。
不同地方、不同企业、不同消费者对其理解并不一致。
这导致市场上出现两种声音。一种认为预制菜是一种现代食品技术,可以提高餐饮效率、减少浪费;另一种则认为它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甚至会影响食品安全。
从标准体系来看,预制菜并非“无标可依”。
截至2025年,中国已有2242项食品相关国家标准,涵盖冷冻、即食、调理、罐头等多个品类。例如,GB/T 27302《速冻方便食品生产企业要求》和GB 29921《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都对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提出了明确规范。
这些标准虽然没有直接命名“预制菜”,但已经从微生物限量、添加剂使用、生产卫生等方面覆盖了其主要产品形态。
问题在于,这些标准是分门别类的。
而“预制菜”作为一个商业概念,将速冻食品、即食调理包、罐头、半成品蔬菜等多种原本分散的品类统一包装,这就造成了公众对其“身份”的混淆。
2023年,广东省曾发布《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地方标准,尝试对预制菜进行初步规范。
但这一标准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也未能解决消费者对“预制菜是否等于不健康”的根本疑问。
速冻水饺、即食咖喱、调理包早在上世纪已在市场中存在多年。
而随着冷链物流、食品保鲜技术的发展,这类产品早已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预制菜本质上是食品工业与餐饮服务的融合产物。
根据公开资料,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到4850亿元,并仍在快速增长。
2023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鼓励预制菜产业发展,强调其在减少浪费、提高原料利用率和稳定食品品质方面的作用。
为什么公众不愿相信这些产品是安全的?
消费者对食品科技认知不足。
许多人对冷冻食品、保质期长的蔬菜存在天然的不信任。例如,有人质疑冷冻西兰花为何能保存24个月,却忽视了冷链与真空包装对营养和微生物的控制能力。
标准存在,但知情缺位,才是信任危机的根源。
消费者并非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信息不透明。
餐厅是否使用预制菜,是否如实标注,是否让消费者有选择权,是建立信任的基础。
企业不能一面享受成本控制带来的利润,一面却回避产品“身份”的问题。
专家建议帮助企业识别并组合现有标准,用系统化方式保障产品安全,同时向消费者清晰说明产品使用哪些标准、具备哪些营养指标和检测结果。
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消费者对冷冻食品接受度更高,正是因为他们对食品标准的认知更强。
预制菜只是我们饮食结构变化中的一次产业转型。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