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历史的载体,每个特定日期都在岁月长河中沉淀着独特的记忆。11月26日,这一在公历中看似普通的日子,却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见证了史学巨著的开篇、革命思想的传播、民族抗争的热血与科技突破的高光。从古代的修史明志到近代的救亡图存,从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到新时代的国之重器,这一天发生的诸多事件,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脉络,映照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回溯古代史卷,11月26日的笔墨书香与王朝兴衰紧密相连。1081年的这一天,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正式启动《资治通鉴》的编撰工作,开启了一场跨越十九年的史学壮举。彼时的北宋正值熙宁变法的动荡时期,司马光虽因反对新法而退居洛阳,但并未消沉避世,而是集结刘恕、刘攽等一众学者,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宗旨,潜心编撰这部编年体通史。该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其编纂体例严谨,史料取舍精当,既系统梳理了历代治乱兴衰的规律,也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治国镜鉴。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资治通鉴》不仅奠定了编年通史的编撰范式,更以“以史为鉴”的智慧,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财富。
四百余年后的1126年,同样是11月26日前后,金太宗下诏令宗翰、宗望率军南下伐宋,这场军事行动成为北宋王朝覆灭的重要转折点。此前,北宋在与金国的联合伐辽中暴露了军事孱弱的短板,而金国则在灭辽后迅速转向南侵。金兵两路大军进展迅猛,一路势如破竹,最终于次年攻破汴京,酿成“靖康之变”的历史悲剧。11月26日这一伐宋决策的出台,看似是偶然的军事部署,实则折射出北宋后期政治腐败、武备废弛的深层危机。这段历史不仅成为汉民族记忆中的伤痛,更警示后人“安不忘危”的深刻道理,也为后世王朝的边防建设与政治革新提供了沉重的历史借鉴。
步入近代,11月26日成为民族觉醒与革命抗争的重要节点。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创办机关报《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明确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在清末民初的思想浪潮中,《民报》以鲜明的革命立场,猛烈抨击封建帝制与保皇派主张,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成为凝聚革命力量、唤醒民族意识的重要舆论阵地。无论是对三民主义的系统阐释,还是对革命道路的热烈探讨,《民报》都以笔为刃,划破了封建专制的黑暗,为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场由文字点燃的革命火种,最终燎原成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印证了思想觉醒在民族复兴中的核心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的11月26日,镌刻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1935年,全国各界发表联合宣言,强烈要求严惩汉奸殷汝耕,抗议其成立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卖国行径。这一宣言的发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分裂、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次年的11月26日,《宋庆龄先生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七领袖被捕声明》在《救亡情报》刊发,迅速传遍国内外,引发全球正义力量对“营救七君子”行动的支持,进一步凝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识。1937年11月26日,在山西太谷县范村,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1连面对装备精良、人数数倍于己的日军,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战术,成功毙伤日军百余人,用血肉之躯践行了“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大多数乡村”的战略部署。这些发生在不同年份11月26日的抗争事件,虽形式各异,却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宁死不屈的英雄壮歌。
1943年的11月26日,注定成为影响中国领土主权的重要日子。当日,中、英、美三国在开罗会议结束后正式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这一宣言不仅是反法西斯同盟规划战后秩序的重要文件,更以国际法律形式确认了中国对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固有主权,为战后中国收回失地提供了坚实的法理依据。作为中国首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与国际重大事务决策的重要成果,《开罗宣言》也确立了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中华民族经过艰苦抗争赢得的国际尊重,成为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11月26日的历史篇章中,更多了科技突破与改革奋进的亮色。1975年11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一颗返回式遥感人造地球卫星,并于12月2日按计划安全返回地面。这一成就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迈入新阶段,为后续的航天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1983年11月26日,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中国第一台亿次超级计算机“银河-I号”在长沙通过技术鉴定,其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亿次,成功打破了国外超级计算机的技术垄断。这台“国之重器”的诞生,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超级计算领域的空白,更为我国航天、气象、国防等高端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关键算力支撑,彰显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坚韧毅力。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一事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标志性起点。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开业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交所的成立搭建起规范化的股票交易平台,推动了资本配置机制的完善,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更助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最初的“老八股”到如今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上交所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生动缩影。
进入21世纪,11月26日继续见证着中国的跨越式发展。2007年11月26日,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布首幅月图,清晰展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与地理地貌。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一期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填补了中国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具备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之一。“嫦娥一号”的探月之旅,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更开启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崭新征程。2023年11月26日,滇藏铁路丽江至香格里拉段开通运营,这条穿越雪山峡谷的“天路”结束了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不通铁路的历史,成为连接滇西北与内地的“经济线”“幸福线”,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与民生改善注入了强大动力。
从《资治通鉴》的笔墨传史到“嫦娥一号”的探月启航,从范村阻击战的浴血抗争到《开罗宣言》的正义昭彰,从“银河-I号”的算力突破到上交所的资本启航,历史上的11月26日,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智慧、抗争精神与奋进历程。这些跨越千年的事件,虽处于不同时代、承载不同使命,却共同印证了一个真理: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铭记历史、坚守正义、勇于创新中不断前行。
今天,当我们回望11月26日的历史足迹,不仅是为了缅怀先辈的奋斗与牺牲,更是为了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那些沉淀在时光中的精神财富——以史为鉴的清醒、宁死不屈的气节、自主创新的执着、改革奋进的勇气,依然是我们当下应对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未来的11月26日还将见证更多中国奇迹的诞生,而铭记过往、砥砺前行,正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最美的期许。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