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5日,上海刚刚解放不到10天,陈毅便主持了一场至关重要的文教界座谈会,与会者包括吴有训、梅兰芳、周谷城、巴金等160余人。这些人学贯中西,声名显赫,但对新政权普遍心存观望,甚至疑虑。

陈毅当然知道这个情况,更知道这次座谈会开的好坏,将直接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我党的第一印象。因此,为了能团结好大家,他展现出了强大的亲和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当时,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发言说到:“感谢解放军打进上海,把我们解放了……”话还未完,陈毅立即诚恳地打断并纠正道:“你错了,不是解放,是会师。解放军从外面打进来,你们从里面打出来,是我们共同会师。”

这“共同会师”四个字,精辟地肯定了国统区进步人士在第二条战线上斗争的功绩,将他们从被动的“被解放者”提升为并肩作战的“同志”与“战友”。此言一出,会场气氛为之热烈,许多人的脸上露出了欣慰与感动的神情。
让大家更亲切的还在后面,陈毅在发言的时候,并没有照本宣科地宣读政策条文,而是敞开心扉,从自己的经历谈起。
他说:“我这个共产党人,不是天生的,我也算是知识分子出身。”他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从地主家庭、信奉孔夫子,到接受“德先生”、“赛先生”成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最终在法国勤工俭学后经过摸索与实践,才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他坦言,这些年下来,他走得也不容易,有别人推动,也有环境的逼迫,但最终选择正确了……这番自我剖白,瞬间拉近了与在场知识分子的心理距离。
因为大家都读懂了,他不是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来训导,而是以一个也曾经历过思想彷徨与转变的“同道中人”来交流。这番讲话,被著名作家巴金后来回忆为“像一个朋友们的谈话”,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而实际上,陈毅的这种团结艺术不仅体现在谈话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他曾对主管文教工作的夏衍语重心长地说:“有人把上海的接管概括为‘接、管、清、改’四个字……但在文化界,我看‘清’和‘改’特别要慎重,不要图快,更不要性急,急了就会出毛病、误大事。”

因此,他明确提出,对待知识分子,先要交朋友、谈心,让他们敢讲真心话,不入耳之言也要听,骂也不要紧,可怕的是他们有话不讲,放在心里,形成怨结。
陈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先在上海市政府在豪华的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举办盛大演出,邀请京剧大师梅兰芳等名角登台,陈毅亲自出席,以示对民族传统艺术及其代表的尊重。
接下来,他又亲自邀请越剧界的领军人物袁雪芬、范瑞娟等举办训练班,既团结了戏曲界力量,也为越剧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他果断收回了此前有关方面作出的解散成员多为外籍人士的上海交响乐团的命令。他认为,交响乐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乐团就是保护上海的文化底蕴和国际形象。这一决策,保留了中国交响乐的“火种”,展现了共产党人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
通过这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接触与交谈,陈毅成功地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形象,从一个威严的“解放者”,塑造成了一个可亲、可敬的“合作者”与“引路人”。他用真诚消融了隔阂,用尊重赢得了信任,用远见凝聚了人心。

正是这种博大的胸怀和务实的工作,使得上海这个刚刚经历战火、情况异常复杂的大都市,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克服混乱,恢复秩序,迈出了走向新生的稳健步伐,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工作和统战工作留下了光辉的典范。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