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爱情剧和历史真实剧你会如何选择呢?
近日,于和伟等老戏骨主演的历史改编剧《沉默的荣耀》刚刚播完。
不到24小时,央视新闻就两次点名于和伟。
这点名并非是批评,而是官方在释放三大信号,内娱的风向正在信号中悄然改变!

2025年10月25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夸赞于和伟在《沉默的荣耀》中的沉浸式表演是行业稀缺品质,可还没到24小时,央视综艺又将他纳入2025精品影视盘点。
可见于和伟在央妈心里没有客套,全是认可。
不过,这也是他应得的。

于和伟的人生起点其实满是坎坷,他生在抚顺一个普通家庭,家里九个孩子他是老幺。
三岁那年父亲意外离世,母亲快五十岁早就没了奶水,是大他24岁的大姐,用喂亲生女儿的奶水把他养大。

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母亲靠卖烤红薯拉扯全家,一个红薯赚几分钱,日子过得紧巴巴。
而他打小喜欢文艺,可中考落榜只能读幼师,后来进了抚顺话剧团才算摸上表演的边。

1992年考上上戏时,七百多块的学费难住了全家,是姐姐们卖掉二手钢琴、掏空私房钱凑出来的。
可是,刚到上海行李就被偷,身无分文的他不敢跟家里说,靠着东北学长接济才凑齐被褥。

大学四年他没闲过,早上六点去排练室练基本功,晚上泡图书馆记笔记,周末还去酒吧弹琴赚生活费。
毕业后分到话剧团,常演没台词的士兵,一场演出费才200块,勉强凑得上房租,最低谷时他一天只吃两包泡面。

好在后来妻子宋林静干脆放弃演员梦做行政,撑起家里开销。
她给于和伟炒盘土豆丝说“先站住才能展示”,这句话成了他撑下去的底气。
后来演《历史的天空》里的万古碑,戏份就几分钟,他却把角色的阴鸷刻进骨子里,给导演都看愣了。

他就这么跑了14年龙套,直到39岁演《三国》里的刘备,才靠着扎实演技被观众记住。
如今他拿遍飞天奖、白玉兰奖,成了公认的实力派,可央视这两次点名,藏的远不止表扬那么简单,里面还有像内娱传达的3个信号。

于和伟从不用别的方式刷存在感,全靠表演里的细节打动观众。
在《沉默的荣耀》里,得知战友牺牲的消息,他没哭出声,只是手指轻轻发抖,慢慢放下电报,眼神失焦望向远方,这份克制的情绪让观众记了很久。

后来另一部剧里,他攥着电话回应上级,语调听着平静,手却用力到指节发白,脸上的血迹没擦,眼里全是化不开的悲伤,这些细微动作全是演技的证明。
反观有些流量明星,接了大制作却连基本功课都做不好。

有人演年代剧,连故事发生在建国初期还是建党时期都分不清,宣传时开口就出错。
还有的拍戏时靠念数字代替台词,镜头里的动作全靠替身完成,后期再抠图合成,连最基本的表演都敷衍了事。

市场也给出了答案,2025年不少流量主演的S+剧集,播出差评不断,播放数据远不如预期。
观众越来越认演技,那些没实力的流量慢慢接不到好资源,只能在边缘打转。
而这只是第一点,第二点则更有些深意。

还是说《沉默的荣耀》,这部戏筹备了7年,是首部真名真姓讲述台湾隐蔽战线英烈的剧。于和伟不仅主演,还主动当起监制,从接下角色就没把这当普通戏拍。

他知道吴石不是纸片人英雄,先花三个月翻完47份当年国民党军官的日记,就为摸透人物的思想转变过程。
为了还原真实细节,他辗转联系上吴石的孙女吴红。

得知吴石离家前会摸儿子的头告别,就把这个没写进剧本的动作加进戏里。
还有个细节是从档案里挖的,2023年公开的吴石史料显示,他常借《古文观止》写密信。
拍戏时,于和伟翻这本书就会轻轻蹭页边,呼应这段历史。

拍狱中诀别戏,他接妻子递的凤梨酥时故意捏碎,指尖抖着低头避泪,没靠大哭大闹,却藏住了“舍小家”的痛。

临刑前的戏份,他连续三天只睡4小时,让身体先有疲惫感,靠含着薄荷糖压生理性颤抖,就为演好英烈的从容。
剧集播出后,他去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拜谒,只轻声说“您的名字有人知晓”。

烈士纪念日又去吴石故居,和观众一起看老照片讲往事。
后来很多观众都去福州螺洲镇的吴石故居缅怀,连台媒都说这剧“用细节唤起了民族记忆”。
演员的正向价值,从来都是这样落到实处的。
而这最后一点,则是一个“好剧”的重中之重。

2025年10月上线的短剧版《折腰》,全靠“还原大尺度戏份”的噱头炒作,刚登顶热搜就被紧急下架,上线不足12小时就草草收场。

还有《以法之名》这类剧集,开播前热搜不断,实际剧情把悬疑变成“明疑”,好人坏人一眼能看穿,观众追两集就没了兴致。
这些作品的问题都很一致,靠营销堆热度,却在剧情、人设上敷衍,根本经不住看。

反观《觉醒年代》,为还原历史,按1:1.2的比例复刻了北大红楼,连制服纽扣、杂志纸张都力求真实。
剧组还从河北运沙土模拟老北京黄沙,冬天从长白山运二十吨真雪拍戏,拒绝用塑料雪替代。

广电总局早明确“短而不浅、剧有品质”的导向,《折腰》的下架就是信号。
观众也用脚投票,扎实的作品才能留得住人,这股风气已经越来越明显。

其实,点名于和伟并不是个例,张颂文、王景春等深耕演技的演员近年都得到更多机会。
制作方也开始调整方向,把更多预算投入剧本打磨而非流量成本。

2025年广电总局启动“剧美中国”计划,首批片单全是聚焦真实题材的作品。
那些靠内容出圈的剧播放量持续走高,显然,内娱的新篇正由这些扎实的创作慢慢写就。
您觉得呢?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