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综评:3990点站稳!4大主线+6机构看涨,下周冲4050?



2025年11月15日 周六

本周A股在4000点关口前完成“震荡蓄力”,沪指周五收于3990.49点,较前一周微涨0.27%,全周运行区间锁定3937.02点至4025.70点,呈现“冲高回踩、量能温和”的特征。从核心量价数据来看,本周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6264.5亿元,区间波动于5773亿至6756亿元,既无极端放量的非理性情绪,也无缩量低迷的资金退潮迹象,显示市场在关键点位前的理性博弈。结合近期中央政策动向、宏观经济数据、技术形态演变及外围市场环境,本文将全面复盘上周行情,整合6位顶尖经济学家与6家国际大行观点,精准预判不同周期走势,为中长期投资者提供参考。

一、上周市场核心维度复盘:政策、盈利、资金形成共振支撑

(一)政策面:新场景开放+货币宽松,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近期政策面呈现“高层定调+落地提速”的双重特征,成为市场稳定运行的核心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组合持续发力,11月10日国新办政策例行吹风会进一步落地“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政策,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覆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消费等核心领域,为科技板块提供直接政策催化。与此同时,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新增“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表述,10月MLF超额续作9000亿元并重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显示央行呵护流动性的明确态度,为市场提供充足资金环境。金融强国战略的推进则从制度层面优化资本市场生态,退市制度完善与长期资金入市渠道拓宽,为市场中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经济数据:基本面稳步修复,盈利改善逻辑强化

宏观与微观数据的共振,成为市场上行的坚实支撑。宏观层面,10月PMI录得50.8,连续两月处于扩张区间,显示经济复苏动能持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分别达8.0%和11.8%,产业升级趋势明确。消费端虽仍有修复空间,但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91亿元同比增长0.1%,较前三季度增速加快,服务零售额1-10月同比增长5.3%,呈现逐步回暖态势。物价方面,10月CPI同比由降转涨至0.2%,PPI降幅收窄至2.1%,通缩压力进一步缓解,为政策发力提供更大空间。微观层面,A股三季报显示全A(非金融、石油石化)前三季度盈利同比增速3.63%,第三季度单季升至4.76%,其中科技板块净利润同比激增30.1%,盈利改善成为估值修复的核心动力。

(三)资金面:两融与北向资金共振,增量资金有序入市

资金面呈现“内外资协同流入”的积极格局。截至11月14日,两融余额攀升至2.4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30%,10月虽受假期影响新开户数降至13.02万户,但账户总数仍达1539.88万户,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比重仅2.46%,远未达历史高位的风险阈值。北向资金方面,尽管上周美股短期波动,但全球流动性宽松背景下,全周仍实现净流入120亿元,重点布局消费与科技核心资产。此外,10月A股新开户230.99万户,前10月累计开户超2200万户,投资者总数逼近2.48亿,增量资金持续入市但未出现“非理性涌入”迹象,为市场提供稳定资金供给。

(四)技术面:4000点关口蓄势,短期超买需消化

从技术形态来看,沪指当前处于“多头趋势+短期超买”的平衡状态。日线级别5日、10日、20日均线呈多头排列,3月均线(3942点)与60日均线(3895点)形成双重支撑,MACD指标维持在0轴之上,中期上涨趋势未改。但需注意的是,60分钟级别RSI指标连续三日超70,呈现明显超买信号,且3900-4000点区间为近三个月筹码密集区,套牢盘占比超35%,短期突破需量能配合。本周最高单日成交额1.98万亿元,尚未达到突破4000点所需的2.1万亿元以上量能,显示市场在关键点位前仍有犹豫,短期或面临回调消化压力。

(五)外围环境:全球央行宽松共振,短期波动不改趋势

外围环境呈现“宽松为主、波动为辅”的特征。美联储10月降息25个基点后,市场押注12月降息概率达53%,欧洲央行同步暂停加息,全球两大主要央行政策协同,为新兴市场带来流动性红利。尽管上周标普500指数下跌1.63%、纳斯达克指数下跌3.04%,但主要受科技公司资本开支担忧影响,并非趋势性反转。人民币汇率维持在7.08-7.12区间稳健运行,汇率稳定为北向资金持续流入提供保障,整体来看,外围短期扰动难以改变A股中期上行趋势。

二、名家观点:6位顶尖学者共识,中长期慢牛可期

多位知名经济学家与市场人士对A股中长期趋势形成共识,为投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任泽平(泽平宏观首席)通过复盘三轮大牛市指出,当前A股已满足“政策转向、资金流入、估值低位”三大牛市启动条件,当前处于“政策驱动向资金驱动过渡”阶段,未来将进入基本面驱动的牛市下半场,预计降准降息可期,1-2年市场上行空间明确 。

杨德龙(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强调,2025年市场风格将转向优质龙头股,品牌消费、新能源、科技、券商等板块将轮番表现,当前4000点估值低于2015年同期,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

杨建华(长城基金副总经理)认为,科技领域的自主可控将成为核心投资主线,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共振下,半导体、AI等赛道有望持续领跑,成为突破4000点的核心引擎 。

沙黾农(知名财经评论人)坚持“慢牛格局不变”的判断,提醒投资者聚焦低估值蓝筹与高成长科技股,避免被短期波动干扰,新质生产力相关赛道将成为长期主线。

黄奇帆则从制度层面指出,金融强国战略下,注册制深化与退市制度完善将提升市场质量,“债务大挪移”战略与银发产业基金等政策,将间接利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李大霄(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强调,当前市场处于“稳增长、护市场”的政策环境中,3900点附近为“价值中枢”,回调即是布局机会,长期来看,A股估值修复空间仍存。

本人分析股市从不纠结单日涨跌,也非纯技术派博弈短期波动,更侧重从政策导向、经济周期、产业趋势等中长期维度把握核心逻辑,因此更愿意与认同价值投资的投资者交流,对频繁买卖、追涨杀跌的“炒股者”则较少进行观点碰撞。

三、机构主流观点:6大国际大行集体看涨,目标点位明确

全球顶尖投行与内资头部机构近期集体上调A股目标,形成强烈看涨共识。

高盛维持MSCI中国指数12个月目标85点,对应沪深300指数4700点,认为企业盈利改善与全球流动性宽松将驱动市场上行,未来12个月价格回报约20% 。

摩根士丹利一月内两度上调目标,将2025年底沪深300指数目标升至4220点,预计MSCI中国指数2025-2026年盈利增速达7%和9%,可选消费与医疗保健行业评级上调至“超配”。

中金公司指出,结构性牛市下沪指2025年有望挑战4000-4500点,核心驱动在于改革政策落地与企业ROE回升,科技与消费为核心主线 。

瑞银资产管理预测,若A股ROE从9%回升至11%,指数上行空间超30%,当前沪指3990点对应估值仍具吸引力,长期资金配置比例有望持续提升 。

摩根大通将MSCI中国指数基准目标上调至80点,强调中国股市在亚洲市场中具备“政策支持+盈利改善+估值合理”的三重优势,建议超配科技与新能源板块。

中信证券明确提出,A股正站在“年度级别马拉松行情”的起跑线上,3-6个月内市场将从流动性驱动转向基本面驱动,沪指有望突破4500点 。

四、多周期走势预判:短期震荡蓄力,中长期慢牛上行

(一)下周走势(11月17日起):先抑后扬,突破4050点

综合多重因素判断,下周沪指将呈现“回调消化+突破上行”的先抑后扬走势。短期来看,60分钟级别超买信号与筹码密集区压力下,指数大概率回补11月6日3969.25点的高开缺口,回调支撑位聚焦3942点(3月均线)与3937点(本周低点)。但回调幅度有限,随着量能逐步释放,政策利好与盈利改善的共振将推动指数再次冲击4000点,预计本周三前后完成突破,最高触及4050-4080点区间。板块方面,新场景应用相关科技股、消费复苏主线与低估值金融股有望轮动领涨。

(二)1-2个月趋势(截至2025年12月底):震荡上行,剑指4300点

未来1-2个月,A股将进入“政策落地+年报预增”的双重催化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扩内需、促创新政策将逐步落地,年底消费旺季有望推动社零增速进一步回升,而年报预增行情将从12月启动,科技与消费板块盈利高增确定性强。资金面来看,公募基金年底排名战与北向资金持续流入形成合力,预计12月日均成交额将突破8000亿元。技术面来看,突破4000点后,沪指将打开新的上涨空间,结合黄金分割比例测算,1-2个月内目标点位4200-4300点,期间或出现100-150点的技术性回调,但整体上行趋势不变。

(三)3-6个月趋势(截至2026年5月):盈利驱动,冲击4500点

3-6个月内,市场核心驱动力将从“政策+资金”转向“盈利+产业”。预计2025年四季度GDP增速维持在5.0%以上,全A盈利同比增速有望突破5%,科技板块盈利增速或升至35%以上。政策层面,“十五五”规划相关细则将密集出台,科技创新、新型基建等领域支持政策持续加码。估值方面,当前沪指市盈率18倍,处于历史中枢(15-20倍)附近,随着盈利改善,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至20倍左右。结合机构预测与技术分析,3-6个月内沪指将冲击4500点,板块轮动加剧,蓝筹股与成长股有望交替领涨。

(四)1-2年趋势(截至2027年11月):慢牛格局确立,目标4900点

1-2年内,A股将受益于“经济复苏+政策红利+产业升级”的长期逻辑,慢牛格局正式确立。经济层面,中国经济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成为核心增长引擎,科技、消费、新能源等行业持续高增长。政策层面,金融强国战略推进将优化资本市场生态,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比例提升,为市场提供稳定资金支撑。资金层面,摩根大通测算,全球投资组合对中国资产配置比例每提升50个基点,将带来820亿美元增量资金。结合巴菲特指标测算,若全A总市值/GDP比例升至2015年的95%,对应沪指目标4800-4900点,期间或经历2-3次200点左右的回调,但长期上行趋势不可逆转。

五、三至五年期顶部信号预判:四大特征需警惕,当前无风险

结合A股历史走势与市场规律,当出现以下四大特征时,需警惕三至五年期顶部临近:一是全A日成交额连续3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且换手率超5%,当前日均成交额仅6000余亿元,距离顶部量能差距显著;二是月均新开户量超500万户,投资者总数突破3.5亿,当前月均开户230万户,未现非理性入市迹象;三是全A估值分位超90%,巴菲特指标(总市值/GDP)突破100%,当前全A估值分位82.63%,巴菲特指标79%,仍低于2015年高点的95%;四是政策转向收紧,如加息、提高交易成本、加强杠杆管控等,当前政策仍以“稳增长、促发展”为主,未现转向信号。

从近期市场表现来看,不仅未出现上述顶部特征,反而呈现“理性上涨”态势。技术面无重大顶背离,MACD、KDJ等指标中长期趋势完好;资金面两融余额增速温和,无杠杆过高风险;估值仍具修复空间,结构性分化下创业板指估值分位仅28.61%。因此,近期出现顶部征兆的概率极低,短期内出现200-500点大范围跌幅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最多出现100-150点的技术性回调,投资者无需过度恐慌。

六、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文观点仅为个人基于公开信息的分析判断,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当前A股虽处于中长期上行趋势,但仍面临多重风险挑战,包括美联储降息节奏不及预期、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经济复苏进程受阻、行业政策变化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市场出现短期大幅波动。

从投资策略来看,中长期投资者可聚焦三大主线:一是科技创新领域,如人工智能、半导体、人形机器人等,受益于新场景应用政策与国产替代趋势;二是消费升级领域,如食品饮料、医疗保健、智慧消费等,随着内需提振业绩持续改善;三是绿色转型领域,如新能源、储能、节能环保等,契合“双碳”政策导向,成长空间广阔。短期投资者需警惕4000点附近获利回吐压力,避免追涨杀跌,可在指数回调至3950点以下时逢低布局核心赛道。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市场永远在变化,投资者应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周期理性决策,保持独立判断,不被短期情绪裹挟,方能在资本市场中长期生存并实现收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财经   主线   下周   机构   政策   市场   资金   趋势   量能   核心   指数   投资者   层面   板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