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油多吃不好?大豆油吗?专家提醒:真正该放弃的是这3种油

孙奶奶今年快七十了,在厨房做了大半辈子的饭菜,炒出来的菜油香扑鼻,邻居小孩都爱往她家跑。

她一直坚信一件事——“炒菜就得用大豆油,植物油,健康!吃着也香。”有时候,她干脆自己买点黄豆去镇上的榨油坊,现榨现用,觉得比瓶装的还干净放心。

可前不久,学医的孙女回家,一进厨房就皱起眉头。看见灶台边那桶熟悉的大豆油,直接来了句:“奶奶,这种油别老用,不是越用越健康,可能惹病上身!”

孙奶奶差点把锅铲拍下去:“啥?我吃了几十年都没事,你别被外头的广告吓到了!”

孙女一边收拾食材一边说:“不止是大豆油,还有三种油也是真的‘慢性杀手’。咱们日常吃进去的油,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孙奶奶一听,火气没了,倒是来了兴趣:“真的假的?那你说说,我这几十年的习惯,是真有问题?”

一、大豆油不是“坏油”,但也谈不上“放心”

市面上流通的大豆油,大多并非物理压榨,而是通过化学溶剂萃取。萃取过程中的高温脱臭、脱色、脱胶,不仅去掉了原有的维生素E、植物甾醇等营养物质,还让油本身变得更不稳定。时间一长,尤其是高温烹调时,更容易生成过氧化脂质等刺激肝脏的氧化产物。

大豆油中的脂肪酸构成偏向亚油酸,约占总脂肪酸的50%以上。亚油酸虽然属于必需脂肪酸,但在现代饮食中过量摄入容易引发慢性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当亚油酸在体内比例长期高于α-亚麻酸十倍以上时,心脑血管的发病概率显著上升。

简单说,大豆油不是毒药,也不是万能健康油。适量使用问题不大,但长期、大量依赖单一油种,必然对身体构成负担。

二、真正应该远离的,是这三类“危险油”

1. 氢化植物油

蛋糕、饼干、速冻油条、奶茶里的“奶精”——很多都用了氢化植物油,也叫“人造油脂”。它的口感好、价格低、易储存,是加工厂的心头好。

但这个“好帮手”里,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

数据显示,每摄入1%能量来自反式脂肪,冠心病发生率就会提高20%。在餐桌上,反式脂肪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却可能悄无声息地把血管“堵住”。

2. 棕榈油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吃过棕榈油,但只要你吃过速冻汤圆、炸鸡、咖啡伴侣,很可能就已经吃进去了。棕榈油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便宜,而且耐高温,不易氧化,保质期长。

问题在于它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得惊人,可达到44%-50%。

高饱和脂肪摄入会加剧动脉硬化,还可能干扰脂肪代谢,引发肝脏负担。

3. 反复使用的“熟油”

不少家庭做炸物时,习惯将炸过一次的油留着下次再用。

有些路边摊、餐馆一锅油用一天,甚至几天。这种经过反复高温处理的油,会发生“聚合反应”和“热解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如丙烯醛、苯并芘等,都是已知的潜在致癌物。

家中炒菜如果闻到油烟异常刺鼻、油色发黑,说明油脂已经变性。这种油对消化道的刺激不容小觑,对肝脏的代谢能力也是一种挑战。

三、不是所有油都“危险”,关键在选择和使用

油脂并不是敌人。人体需要油脂来合成激素、维持神经系统、保护内脏。问题从来不是油的“有无”,而是油的“种类”和“用法”。

以下是日常选油、用油的几点建议:

搭配使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油:如橄榄油、茶籽油、亚麻籽油,可轮换着使用,不要长期只吃一种油。

避免高温炒菜时使用不耐热的油:比如亚麻籽油、核桃油适合凉拌,不适合炒菜。高温用油,选烟点高的如茶油、菜籽油。

每次炒菜用油量不宜超过25克:过多油脂会转化为内脏脂肪,增加胰岛压力。


注明:所有图片已经授权;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本文仅供参考,描写的医疗知识真实有依据,但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同样并未影射任何事情,仅作科普。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7

标签:反式   棕榈油   脂肪酸   植物油   炒菜   肝脏   油脂   脂肪   高温   奶奶   不好   美食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