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越是独来独往、没有朋友、不合群的人,人品往往越没问题

你曾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不合群”的人呢?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宿舍有一个女生总是独自一人行动。

大家都是刚刚离开家里来到另一个城市,对每个地方都不熟悉,总是相约一起去吃饭上课。

但这个女生几乎从不和我们一起,早晨她收拾好自己就会背着书包先走,完全不等我们这些动作慢的;

下课了她会自己去食堂吃饭、去快递站取快递,连去自习室也是一个人。

最开始,我们总会在私下里讨论:“她是不是社恐不喜欢人多啊。”“难道是性格骄傲不愿意和我们一起玩?”

但是到后来我们却发现,她既不是社恐也不是清高骄傲,反而是一个人品不错、很好相处的人。

只要我们开口向她借东西,她基本都会同意。

大学四年,她不像我们瘫在宿舍摆烂,而是对自己的时间有着清晰的规划;

不仅做了班干部拿到了不少奖项,还在大四那年成功考上了心仪学校的研究生,将我们远远甩在了身后。

如果你也发现身边出现了一个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并不合群的人时,先不要着急远离,也不要着急给对方贴上“不合群”的标签。

或许只有这个人,才是你们关系圈层中人品最好、道德最高、最值得结交的那个人。

社交的复杂vs道德的纯粹

某个朋友曾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位很差劲的领导;

这个领导不但喜欢pua员工,还总是在周六周日打电话喊人加班,做人又虚伪又抠门,基本上没有员工喜欢他。

但是,当这位领导前段时间将要调任到别处时,这位朋友还是硬着头皮忍着无奈,去请领导吃了最后一顿饭,还非常殷勤地送上了临别礼物。

当被问到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他说:“领导只是暂时调任,他是本地人,难保不会有回来的一天。”

“我花钱请他吃饭是小事,要是现在落井下石,他再调任回来怎么办?”

所以啊,但凡我们参与进社交之中,就一定会有牺牲。

朋友之间聊天时遇到一个与你的想法矛盾的观念,你可能会为了友谊暂时按下心中的想法;

在生意场上遇到竞争对手或客户的为难,你也只能让步妥协,为了利益暂时去讨客户的欢心。

而那些几乎没有社交的“独来独往者”,他们却基本不会为了社交而牺牲自己;

因为他们的人际关系简单,且交的朋友都是真正友好、对他们有意义的人们。

独行者不用讨好他人,不需要在社交时戴上面具伪装,自然就更容易保持道德行为的一致性。

群体极化的影响

最近互联网上有一类视频很火,视频的内容往往是工地或者建筑水泥施工现场,镜头里是一群衣着脏乱的工人正在吃饭;

而后场景一转,就能看到大街上路过两个打扮精致漂亮的女生,正边逛街边喝奶茶。

视频的配文是:“十几块的盒饭都是男生在吃,二三十的奶茶都是女生在喝。”

乍一看我们似乎被这样的对比给震惊到了,但是细想之下,这不过就是两个生活层次不同的群体罢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

十几块的盒饭也有女性工人在吃,四块钱的蜜雪冰城柠檬水也多的是人在买。

当下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很容易就为自己打上一个标签,然后参与进某个群体之中。

但是,一旦我们通过社交将自己归纳到群体之中,接受了群体的价值观;

那么我们看似受到了群体的庇护,其实自己的思想在正在受到群体的影响,成为了自己完全不认识的样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群体极化”;

也就是当群体成员一起讨论一个观点过后,群体内部的态度和决策往往就会变得比讨论之前更加极端化。

而那些独来独往,不受困于“标签”的人;

他们自身就有强大的能量,有着属于自己的清晰的观点和信念,才不会融入群体之中,让自己的思想往极端偏颇的方向走去。

他们是真正清醒的人,也是最不会受到社交影响的人。

你有属于自己的判断吗?

说这些并不是在告诉大家,我们要斩断一切社交,让自己变得冷漠。

而是在说,当一个人不再需要社交来维持自尊心和认可的时候,那ta才能成为一个内核稳定、不会轻易踏过底线的人。

如果你极其需要社交,那么就说明你不能够在生活中独立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

假如有一天你所依赖的社交关系不再认可你,而是需要你付出一些利益或其他昧着良心才能给出的资源,你又该怎么办呢?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提出,个体的认知风格可分为两种: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人格更倾向于依赖自身内部感觉去判断事物,他们擅长独立思考,不轻易受他人或群体影响,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的原则做事。

而场依存型人格主要依靠外在参照判断事物,其知觉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他们注重人际关系,善于察言观色,并且容易被暗示,原则容易被动摇。

所以,社交与否其实只是外在特征,真正本质的人格是绝对独立,能够自主判断事物真假,并且不受外部环境所影响的。

这样的人格即使有着社交,也会是真正有意义的、人品好的社交,并且他们也绝不会为了朋友委屈自己,而是要先将自己放在人生的第一位。

陶渊明的诗中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我们生活在这个崇尚“连接”的世界里,似乎朋友越多、圈子越广,就越代表个人有能耐、受欢迎。

但人性真正的底色,并不靠着认识多少人来显现,热闹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朋友多也不能彰显出自己的位置。

当你在无人注视的地方,仍然选择守住底线;当你在喧闹的社交场合之中,仍能选择良心与道德,那才是真正活得通透明白、真实可靠的人。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7

标签:美文   独来独往   人品   朋友   社交   群体   领导   人格   道德   独立   女生   事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