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眼镜的未来:由一片碳化硅在慢慢的改变

2024年10月,Meta在OrionAR眼镜里装了个新鲜部件,碳化硅蚀刻波导,再配上MicroLED,直接解决了行业卡了好久的视场角、重量和光学伪影问题。

老实讲,之前大家提碳化硅,基本都绕着新能源汽车的功率器件转,没人会把它和AR眼镜这种消费电子产品扯到一起,这次Meta算是把这材料的新用处给挖出来了。

AR眼镜的“难平衡”

AR眼镜想普及,一直卡在个麻烦事上:光学效果、功耗、重量三者没法兼顾。

想让视野宽一点,视场角大一些,就得用更复杂的光学模组,眼镜立马变沉;想画面亮、分辨率高,算力和功耗就得往上加,机器容易发烫,续航还短。

谁也不想戴一副出门两小时就得充电,还压得鼻梁疼的眼镜。

后来行业找到个方向,用“MicroLED+光波导”搭配。

MicroLED的像素密度比MicroOLED高,亮度也够;光波导比传统的Birdbath方案透光好,户外用也清楚,关键是这套组合能把眼镜重量控制在50到100克,比老方案轻不少。

2024年的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歌尔、JBD这些厂商都拿出了相关新品,看着是要往消费级走了。

本来想,有了这套技术,AR眼镜该顺了吧?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

MicroLED能提供好画面,光波导能帮着减重,可怎么把光高效、没损耗地传到人眼里,还有怎么管好电让续航撑得久,这两个问题还是没解决。

这俩坎不过去,AR眼镜想让大家天天戴,还是难。

碳化硅的“多面手”本事

那碳化硅怎么就帮上忙了?先看光学这块。

碳化硅的折射率比普通玻璃、树脂高不少,用它做衍射波导镜片,单层就能实现70到80度的视场角,厚度才0.55毫米,重量只有2.7克。

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关键,之前AR眼镜没人愿意日常戴,一大原因就是沉,碳化硅直接把“轻”的问题解决了,还顺带消除了彩虹纹,画面干净。

不光是光学,它在散热和耐用性上也很能打。

AR眼镜亮屏时,MicroLED会发热,碳化硅的导热性接近铜,能快速把热量导出去,机器就不容易发烫,光源寿命也能延长。

而且它的硬度特别高,莫氏硬度到9.5,就比钻石软一点,日常用的时候不怕刮花,不用像爱护易碎品似的小心捧着,这对要走进平常生活的消费级产品来说,太重要了。

从市场角度看,现在碳化硅占AR眼镜总成本的比例不低,要是以后单副镜片成本能降到1000元左右,销量能到2000万副,就能撑起一个200亿规模的市场。

不过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成本,好在像三安光电这样的企业已经在突破了。

三安光电挺特别的,它既做MicroLED芯片,又能自己造碳化硅镜片,从衬底、外延到芯片,全链条都能自己搞定。

他们的碳化硅镜片已经通过了Meta这些国际头部客户的认证,还开始小批量出货了。

我觉得这种“两头抓”的能力很难得,很多企业只做其中一块,后续协调起来又费时间又费精力,三安这样一站式解决,能帮AR厂商省不少事,也能让技术更快用到实际产品上。

三安的技术负责人说,现在加工技术没问题了,主要是提升良率、降成本,预计2027年规模化出货后,成本就能满足消费级需求。

其实AR眼镜想真正火起来,靠单一技术突破肯定不行,得整个产业链一起成熟。

碳化硅原本是新能源汽车里的“熟面孔”,现在跨界到AR眼镜领域,一下解决了轻、亮、久、耐用这些核心问题,还和MicroLED形成了互补。

虽然现在还有成本难题,但看着三安这些企业在推进,规模化的日子应该不远了。

等成本降下来,AR眼镜就能真正变成大家能轻松戴出门的产品,而碳化硅就是推动这一切的关键。

毕竟大家想要的AR眼镜,不过是能轻松戴、看得清、用得久的样子,而这片小小的碳化硅,正在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7

标签:数码   碳化硅   眼镜   未来   波导   视场   成本   光学   镜片   重量   技术   光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