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月
编辑|五月
“口头呼吁合作,实际行动却不断加码施压”,这或许是当前中美关系最为贴切的写照。
2025年5月,美国政府接连推出多项针对中国的限制举措:从升级芯片封锁,到加大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力度,再到酝酿新一轮实体清单,步步紧逼、连出重手。
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却在公开场合释放“愿意访华、坐下来谈经济问题”的信号,言辞中似乎透露出合作意愿。
这种一边施压、一边谈判的策略,并非首次出现,但在当前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其真实意图值得深思。
是策略上的调整,还是对国内经济压力的本能反应?
特朗普此举究竟是在谋求建设性对话,还是在为解决国内困境寻找外部突破口?
回顾本周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一系列操作,可以说是节奏密集、措施严厉,体现出其在关键领域持续对中国施压的既定战略意图。
第一项举措发生在5月13日,美国政府宣布废除拜登执政时期出台的《人工智能扩散出口管制框架》,转而实施更加严格的出口限制新规。
根据这一规定,凡是在全球范围内涉及中国昇腾芯片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均可能被认定为违反美国技术出口管制要求。
这一措施显然不是单一技术问题的延伸,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收紧对中国科技企业。
尤其是华为等关键技术主体的封锁,试图切断其国际合作渠道和商业落地能力,实际上将中国部分高技术企业推向“技术孤岛”。
第二项行动紧随其后,5月15日,美国国务院以“违反对伊朗制裁”为由,宣布对多家中国企业实施新一轮制裁。
尽管制裁理由缺乏明确依据,且未提供可核实的证据,但其实际效果却是显著限制了相关企业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交易能力和信用评级,对正常经贸往来造成不小干扰。
此类以所谓“长臂管辖”为名的单边制裁,不仅违背国际经贸基本规则,也再次暴露出美国在经贸问题上将地缘政治工具化的倾向。
第三项措施虽尚未正式发布,但相关动向已引发广泛关注。
据多家媒体披露,美国商务部正筹划新一轮针对中国芯片企业的“实体清单”扩展,部分民营科技龙头也可能被列入。
这一行为延续了此前“技术围堵+产业脱钩”的惯用做法,其目标并非单一企业,而是意图系统性打压中国整个科技生态体系的发展空间。
在短短几日内连续出台上述政策举措,使得中美此前在日内瓦达成的“经济沟通共识”面临严重现实挑战。
中国国内舆论场上,有不少声音指出:“这不就是一边声称合作,一边不断施压?”
更有观点直言:“美国政府的信用,正在被其自身反复无常的政策消耗殆尽。”
这一系列事态表明,在当前形势下,中美关系的基础依旧脆弱,合作的窗口仍面临严峻考验。
就在外界普遍预期中美关系可能因近期美方一系列限制性举措而再次陷入紧张之际。
5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突然公开表示:“我现在就可以飞往中国,与中方坐下来讨论经济问题。”
此番表态语气轻描淡写,仿佛过去几日接连出台的对华打压措施并非由其政府主导。
更引人关注的是,他随后补充称:“中美关系非常重要,但如果无法达成关税休战协议,中国可能会面临严重问题。”
这一言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政策背后的真实意图:所谓“对话”与“访问”,本质上更像是一场以经济合作为筹码的策略性谈判,而非真诚的外交示好。
从实际内容来看,特朗普政府此次释放的“对话意愿”,更接近于一种试图在施压之后谋求中方实质性让步的“敲门外交”。
当前美方在对华限制升级的同时,也在承受本国高科技企业供应链受限所带来的压力。
芯片出口受阻已对其产业生态造成冲击,恢复有限交流成为其现实诉求之一。
目前,美国的稀土战略储备处于低位,而中国则拥有全球最完整的稀土生产、加工与出口体系。
稀土不仅是高端芯片制造的重要原材料,更是国防工业和科技企业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
一旦稀土供应中断,将对美军装备、技术研发乃至民用高科技产品生产线造成深远影响。
然而问题在于,在连续三项打压性政策落地的背景下,美方并未释放出任何实质性缓和信号。
目前无论是取消关税、解除制裁,还是调整技术出口政策,美国方面均无明确表示愿意作出让步。
换言之,其所谓的“寻求合作”更像是单方面设定条件、谋求资源获取的谈判姿态,而并非基于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的沟通基础。
在此情形下,中方是否有必要响应、是否愿意在不对等的基础上重启谈判,显然将取决于美方能否展现出更具诚意和实际行动的政策调整,而不是仅仅依靠语言层面的“表态”。
表面上看,特朗普主动提出访华,似乎释放出积极信号,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美国国内日益加剧的经济压力和焦虑。
首先,芯片供应链断裂问题日益突出。
虽然美国对华实施的一系列制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美技术合作,但与此同时,也对美国产业链的稳定性造成了明显影响。
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中国稀土资源、关键原材料以及成本较低供应链的企业,已经出现生产中断和裁员的迹象。
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公开呼吁“缓和出口管制”,明确指出“若继续加码,整个产业都难以为继”。
其次,国内民众的反弹压力不容忽视,美国当前面临通胀高企,汽油及生活必需品价格持续上涨,中美贸易摩擦被部分民众视为经济困境的主要原因。
作为政治人物,特朗普在谋求连任过程中,必须正视选民的实际关切。
因此,他提出“愿意访华”的表态,更像是一种政治策略,旨在缓解经济压力带来的负面民意,而非真正关注中美关系的根本改善。
最为关键的是,中国已不再是2018年的中国。
过去那种一边施压一边谈判的方式,可能尚能被容忍,但在当前形势下,任何破坏已达成协议、同时要求谈判的行为,注定只能招致中方的冷淡回应。
可以预见,特朗普此次“热脸贴冷屁股”的做法,恐难换来中方的积极响应。
从一系列施压举措到突然释放“愿意对话”的信号,特朗普方面的这番操作看似积极主动,实则透露出明显的策略性急切。
当前的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对外部压力被动承受、在对话中屈从退让的国家。
在处理对外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方面,中国始终坚持的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
中美之间的问题,不是通过一句“愿意访问”就能轻易解决的,真正有建设性的对话,必须建立在不预设前提、平等协商、互信为基的前提之上。
而非在一边持续施压、一边寻求会谈的情况下进行“名义合作”。
否则,今天的稀土、明天的高技术,是否还会不断被列入单边诉求清单?
更新时间:2025-05-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