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改革红利开始兑现,要没有姚明的改革,起码王俊杰是出不来的

在职业体育的世界里,没人会预料到一名从未打过CBA的年轻人,能在男篮亚洲杯的赛场上成为焦点。

8月的赛场,灯光刺眼,比分胶着,中国男篮与澳大利亚鏖战到最后一刻,仅以1分惜败。

文案:林凌 编辑:林凌

这一夜,虽然中国队没能捧杯,但很多球迷都在社交平台说:“精神赢了。” 其中,被频频提起的名字,是19岁的王俊杰,一个从校园篮球闯进国家队正赛的“非典型国手”。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数据,你很难想象他的表现有多抢眼,对阵韩国,他拼到大腿抽筋,依然砍下21分8篮板。

在小组赛面对印度,他全场投篮百分百命中;对东道主沙特,他替补出场短短9分钟拿下10分4板。

这一连串数字背后,藏着的是一条并不常见的成长路径:没有地方队青训、没有三级梯队洗礼、没有在CBA刷过哪怕一分钟球。

王俊杰生长在江苏徐州,从小学操场一直打到海外大学赛场,他的父亲是一名体育老师,给了他最初的篮球启蒙。

12岁那年,一位远道而来的中学教练看中了他,把他带到浙江海亮中学。

那是一个融合体育与学业的校园环境,不是单一训练营,也不是竞技体育的封闭体制,而这种“非传统”的起点,在十年前几乎没有通向国家队的可能。

但姚明上任篮协主席后做了几件大事,其中最被争议、也最长远的,就是CBA工资帽政策。

一纸新规,把高薪天花板直接压下来,过去只要有一定名气的球员,在国内签笔合同就能过得很滋润,没多少人想冒险去海外。

如今不同了,想多赚钱,要么出去打高水平联赛,要么真在场上拿出点硬东西,看似是限制,其实是在逼球员成长。

而王俊杰这样的故事,和另一个改革密切相关,体教融合,姚明推动篮球和学校教育结合,让有潜力的不必早早离开校园进入封闭训练队。

大学联赛因此蓬勃起来,校园篮球的训练条件和赛事曝光度都有质的提升,这意味着,一个少年可以在保留文化课、接受完整教育的同时,还能接触较高水平的篮球训练。

放在王俊杰身上,就造就了一个不走常规青训,也能扎实进步的可能。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两步棋,王俊杰大概率会卡在旧体制的门外,要么早早进入专业队,冒着早熟早废的风险;要么走学业路线,从此远离一线赛场。

2019年,王俊杰进入NBA全球精英计划,去了澳大利亚NBA学院,接触了完全不同的训练理念和比赛节奏,几年之后,又入选篮球无疆界训练营,与世界各地的顶尖青年才俊同场锤炼。

2023年,他收获7所NCAA一级联盟学校的邀请,最终去了旧金山大学,刚到那会儿,他甚至几乎没上过场,长时间坐冷板凳,场均得分不足3分,有一次,他在社交媒体直言:“对自己信心都没了。”

但真正的成长,常常伴随着低谷,他主动找教练讨论如何争取上场时间,从碎片化角色做起,把卡位、防守、空切这些数据表里看不出来的细节发挥到极致,最终,从边缘人熬成了20分钟的稳定首发。

这种适应能力,是国内“温室式”训练所提供不了的。也正因为如此,他回到亚洲杯,才能在高压的国际赛场上打得游刃有余。

在姚明的时代,很多人并不理解这些举措,工资帽被骂成“劫富济贫”,体教融合被质疑成“耽误训练”。

可今天,当像王俊杰这样从校园打到世界舞台的例子出现时,那些缓慢而不显山露水的变化,才有了被看见的机会。

我们需要承认,中国篮球整体实力和巅峰时期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锋线和后卫的储备仍是短板,杨瀚森和王俊杰这样的新生代,还不足以完全扛起这面大旗。

但更可贵的是,年轻人开始敢于出去闯,也更愿意带着经验回来。在工资帽的“倒逼机制”下,出国不再只是镀金的噱头,而变成真实的成长路径。

写在最后

在亚洲杯的赛场上,王俊杰说了一句玩笑:“把自己打到尿检了。”这背后,是努力到极限的自豪感。

这样的场面,让我们明白了一件事,不靠“天才”,也能走出一条上升曲线;不依赖早早进入职业队,也能一步步站到国际赛场中央。

姚明的离开,并不是改革的终点。他留下的思路与规则,还会继续影响一批又一批球员。

也许有一天,我们回望会发现,今天这些被当作特例的故事,会变成中国篮球的新常态。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体育   红利   姚明   王俊杰   赛场   亚洲杯   球员   篮球   澳大利亚   工资   大学   国家队   社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