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恋就该棒打鸳鸯?错!毁孩子的不是恋爱,是家长的瞎干预

周五晚上,李姐在女儿书包里翻找家长会通知,却摸出了一封折成心形的信。“我喜欢你笑起来的样子,像春天的阳光”,落款是个男生的名字。李姐脑子“嗡”的一声,女儿刚上高一,成绩稳居年级前十,怎么突然就早恋了?她攥着信的手都在抖,第一反应就是等女儿回来,劈头盖脸骂一顿。

这几乎是所有家长发现孩子早恋后的本能反应:藏日记、删微信、找老师告状、甚至堵着对方孩子警告。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孩子要么跟家长对着干,逃课去见对方;要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成绩一落千丈;更极端的,为了“反抗”家长,偷偷离家出走。

其实我们都忘了,15、6岁的年纪,心里突然住进一个人,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错。那些被我们骂作“早恋”的情愫,本质是青春期的正常悸动。真正毁孩子的,从来不是这份懵懂的喜欢,而是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的“棒打鸳鸯”,和从来没人教过他们“怎么处理感情”。

我见过最让人心疼的姑娘,是朋友当班主任时的学生。女孩成绩优异,长得也清秀,高二时和同班一个男生互相有好感,两人约定一起考同一所大学,课间会一起讨论难题,放学偶尔一起走。可这事被女孩妈妈知道后,直接闹到了学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女孩的笔记本摔在地上,骂她“不知廉耻”,还逼男生写保证书“再也不跟她说话”。


从那以后,女孩像变了个人。以前爱笑爱闹,后来上课总低着头,有人跟她说话就会惊跳;以前数学能考140多分,后来连及格都难;更严重的是,她开始偷偷自残,胳膊上全是细小的伤口。朋友找她谈心,她哭着说:“我只是觉得他很好,想跟他一起努力,可我妈说我是个坏孩子,说我丢尽了她的脸。”

很多家长都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把“早恋”当成了“洪水猛兽”,却忘了青春期的孩子,本就处在“自我认同”的关键期。心理学上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早就说过,12到18岁的青少年,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搞清楚“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对异性产生好感,正是他们探索自我、学习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一种方式。

可家长的极端干预,会直接打破这种探索。就像那个女孩,妈妈的辱骂让她觉得“喜欢一个人是肮脏的”“我因为这份喜欢变成了坏孩子”,这种自我否定,比“早恋”本身对她的伤害大得多。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根本没搞懂:孩子口中的“爱”,和成年人的爱情根本不是一回事。

有个做青少年心理辅导的朋友告诉我,她问过很多“早恋”的孩子“你喜欢他什么”,得到的答案往往很单纯:“他会帮我捡掉在地上的笔”“她数学好,会给我讲题”“他看到我哭,会递纸巾”。对他们来说,这份“喜欢”更像是一种“崇拜”和“依赖”,是孤独青春期里的一束光,而不是成年人眼里的“谈婚论嫁”。

真正危险的不是这份“喜欢”,是孩子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份“喜欢”。我邻居家的男孩就是这样,初三时喜欢上同班女生,为了讨女生开心,他偷偷拿家里的钱给女生买礼物,后来钱不够了,竟然去偷同学的手机卖钱。被发现后,他爸把他打得半死,可他哭着说:“我不这么做,她就不跟我好了。”

这就是情感投入过早又没人引导的后果: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喜欢,就用“送礼、花钱”这种最直白的方式;不知道怎么保持边界,就把对方当成“全世界”,一旦对方有点疏远,就容易情绪崩溃;更不知道怎么平衡感情和学习,要么因为吵架无心学习,要么为了“陪对方”逃课厌学。

我认识一位高中班主任,她班里也有学生“早恋”,但她的处理方式让人佩服。有次她发现班里的男生总帮女生整理书桌,女生总给男生带早餐,她没有直接点破,而是找两人分别聊天。跟男生说:“我看你最近帮XX整理书桌,很有担当嘛,不过作为男生,更该帮她一起进步,比如她数学弱,你可以多给她讲题啊。”跟女生说:“XX总吃你带的早餐,肯定很感谢你,你英语好,要是能帮他补补英语,他肯定更开心。”

后来,这两个孩子真的组成了“学习搭档”,一起刷题、一起讨论问题,期末成绩都进了班级前十。班主任还在班会上公开表扬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才是最好的相处方式。”毕业时,男生跟班主任说:“谢谢您,让我知道喜欢一个人,不是要占有她,而是要和她一起变好。”

其实,孩子“早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的“三个极端做法”:一是“羞辱式教育”,翻孩子的日记、看孩子的手机,当着外人的面骂孩子“不知廉耻”,这种做法会彻底摧毁孩子的自尊心;二是“一刀切禁止”,不准孩子和对方说话、不准孩子提对方的名字,这种“越禁止越好奇”的逆反心理,只会让孩子更想偷偷接触;三是“放任不管”,觉得“孩子大了管不住”,对孩子的情感波动、成绩下滑都不管不问,任由孩子在感情里迷失方向。

前几天在奶茶店,看到一个妈妈和上高二的女儿聊天。女儿红着脸说“我好像有点喜欢我们班一个男生”,妈妈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能被你喜欢的男生,肯定很优秀吧?跟妈妈说说,他身上有什么优点啊?”女儿犹豫了一下,说“他很开朗,每次我难过的时候,他都能逗我笑,而且他物理特别好”。

妈妈听完说:“听起来真的很优秀呢。不过妈妈要跟你说两件事:第一,喜欢一个优秀的人是很正常的,说明你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第二,真正的喜欢,是要向他学习,让自己也变得优秀,而不是因为这份喜欢耽误自己。比如你可以跟他请教物理题,把他当成学习的榜样啊。”后来我看到女孩主动跟那个男生打招呼,说“我物理题有几道不会,你能教教我吗”,男生笑着答应了。

这个妈妈的做法,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疏大于堵”。她没有否定孩子的情感,而是先接纳孩子的感受,再引导孩子正确处理这份情感。心理学上的“共情式沟通”就是这样:先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再告诉“你可以怎样做”,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还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太小,不懂什么是爱,容易受伤害”。可谁不是从懵懂中过来的呢?我们不能因为怕孩子摔跤,就不让孩子学走路;也不能因为怕孩子受伤害,就不让孩子经历情感。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告诉女孩“不要因为别人的追求就轻易答应,要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对你好”;告诉男孩“喜欢一个女生,要尊重她的意愿,不能强迫她做不想做的事”;告诉他们“不管遇到什么感情问题,爸妈都是你的后盾”。

我还见过一对聪明的父母,他们发现上初三的儿子早恋后,没有骂他,而是带他去看了一场关于高考的纪录片。看完后,爸爸跟他说:“儿子,爸爸知道你现在喜欢一个人,心里很开心。但爸爸想告诉你,现在的你,就像在爬一座山,山顶是你想去的大学,而这份感情,就像路边的一朵花,很漂亮,但如果你停下来摘花,就可能赶不上山顶的风景。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当成动力,告诉自己‘我要爬得更快,将来才能有能力保护这朵花’。”

儿子听完后,主动跟父母说:“爸妈,我知道了。我会跟她约定,高考结束后再好好谈,现在我们先一起好好学习。”后来,这个男孩和那个女孩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虽然最后因为去了不同的城市没有在一起,但两人都很感谢当年父母的引导,让他们没有因为感情耽误前途。

对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样,谈谈我的个人两点看法:

第一,别跟孩子“谈早恋色变”,先学会“接纳他的喜欢”。当孩子跟你坦白有喜欢的人时,别第一时间反驳,先跟他说“妈妈/爸爸知道你现在很开心,也很理解你”。只有让孩子觉得“你懂他”,他才会愿意跟你敞开心扉。然后再慢慢引导他:“喜欢一个人是好事,但我们要学会让这份喜欢变成动力,而不是负担。”记住,孩子的情感需要被尊重,而不是被否定。

第二,比起“禁止早恋”,更要教孩子“爱的能力”。我们要告诉孩子:“真正的喜欢,是尊重对方的边界,不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是和对方一起进步,不是为了对方放弃自己的前途;是不管在一起还是分开,都能好好生活,而不是情绪崩溃、自暴自弃。”这些能力,不仅能帮孩子处理青春期的情感,更能让他受益一辈子。

说到底,青春期的懵懂情愫,就像春天里破土而出的嫩芽,脆弱却充满生机。家长的角色不是“园丁”,拿着剪刀把它剪得一干二净;而是“春雨”,用理解和引导滋润它,让它长成正确的样子。等到孩子长大回头看,他会感谢当年那个没有粗暴干预他的父母——因为父母没有毁掉他的“喜欢”,而是教会了他“怎么去爱”。而这份“爱的能力”,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育儿   棒打鸳鸯   孩子   早恋   家长   恋爱   喜欢   男生   妈妈   女孩   青春期   情感   女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