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赚的是中国的钱,攒的是外国的面子,做人做到了这种地步,比让人寒心还让人愤怒。
何巧女,一个曾经热衷于“慈善”的名字,在低谷期声称“无钱可用”,以关工厂、裁员为代价,却转头豪掷数十亿,献媚外国。
这种行为,你说是“败类”,有人会觉得过,但我觉得,是恰如其分。
作者-杨 编辑-杨
何巧女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是特别熟悉,但如果加上“北京东方园林”的标签,可能就明白了些,这家公司曾叱咤风云,是国内园林绿化行业的领军者,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曾经的它,那就是“风光无限”,有风光的开始,就有落幕的余韵。
不巧的是,东方园林的结局令人唏嘘,而主导这一切的何巧女,更是备受争议,事情要从2018年说起,彼时的东方园林,正愁没钱周转,现金流让公司喘不过气,于是作为董事长的何巧女跑去资本市场发债,意图向投资人“借钱”度日。
可结果36亿元债券,仅仅筹到了5000万,市场信任直接崩塌,一时间,关于公司的负面舆论铺天盖地,公司内部的工资也发不下来了,裁员的裁员,削减预算的削减预算,员工们愁云惨淡,按理来说,这种时候,作为一家公司领导者,总得踩着地气想办法渡过难关吧?
结果呢,何巧女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你,“钱”不是没地方花,而是看花给谁,就在同一时间,这位董事长丢出了一份巨款,声称要向她最喜欢的“大自然资源保护的事业”捐赠,别误会,这对象不是中国的自然资源保护项目,而是美国的世界自然基金会!
她到底捐了多少呢?数额是那会儿新闻里的重头戏:95亿!对,你没看错,整整95亿人民币,说实话,这数额让我第一次看新闻的时候,都觉得是不是笔误,95亿,不是95块!这钱如果拿来做中国的环保事业,该造多少林,还能救活多少正面临困境的中小企业?
同样是“慈善”,为什么她要把这血汗钱砸到万里之外的美国去?是中国的青山绿水不够美,还是美国人“会打鸣”,送出去更能博得掌声?反正,作为旁观者的我,到现在硬是没能搞懂她脑子里到底是怎么盘算的。
而这,还不是最让人寒心的地方,假设,企业真的是无奈之举,拿不出钱救公司也就算了,本地员工少发几个月工资,咱能理解,可真相是公司一方面高喊“没钱”,另一方面却频频曝出高管依旧享受高薪高位,甚至还有人出国“考察学习”,拿员工的工资本装“慈善家”的脸面。
简直就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资本秀”,只不过舞台上的表情包,是靠一张张工资条换来的,面对这样的道德抉择,何巧女还自视甚高,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骄傲地谈论她的国际捐赠,她的话里话外,无不透露着“慈善”二字的圣洁光环,可实际呢?
公司已经成了“标本”,员工却成了一场荒唐闹剧里的工具人,难怪网络上会有人称呼她为“中国最奇葩的董事长”,如果连自己的根都不要了,还奢谈给别人种树?这逻辑,换做谁都绕不清,到后来呢,东方园林因为债台高筑,被资本市场边缘化,何巧女也被迫辞职淡出公众视野。
原以为,故事就到这里结束了,谁知她居然又杀了个回马枪,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期,她打起了“清库存”的主意,公开宣称卖掉资产以偿还债务,换句话说,把自己多年来攒下的房产、公司股权甩出去,只为填补无底洞。
有人守着屏幕感叹:看这姿势活得够“苟且”,我倒想问一句:早干嘛去了?细想想,她的人生从高光到口碑翻车,背后透出的不只是一个企业家的失败,更是诸多野心勃勃、却迷失了基本操守的现实案例。
讲真的,我们不能否认她对园林事业的贡献,毕竟,东方园林的巅峰不仅属于她自己,也是行业的里程碑,但有了成就,你就能随便挥霍信用,抛弃员工,甚至沽名钓誉吗?这背后的逻辑,无非是:“既然挣了,钱是我的,既然赔了,锅是大家的。”
而这一切,恰恰揭示了资本世界残酷的一面,当初她披着“绿化女王”的形象走进公众视野,人们看看她的花坛、树墙,似乎心生好感,可到了后来,掀开表象,谁都知道了,这台所谓的慈善舞台,是一个漏洞百出的剧本。
作为曾经无数企业家膜拜的对象,何巧女的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当个人名利凌驾于责任之上,高傲的慈善终究会变成讽刺的笑话,而她95亿的“大手笔”捐赠,不仅成了坊间的痛点,也让人再次思考:一颗心如果离大地太高,还能知道脚下有多少人需要停顿喘息吗?
何巧女和她的东方式传奇,不管怎么发展,都将成为横跨企业史和社会舆论的经典案例,她的失败不是智慧的问题,而是初心的坍塌。
而对那些还在掰着指头算利润的“地产绿化人”来说,她的事都该是一阵警钟,别等到最后人喊“败类”,才发觉自己早已背离了初心。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