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凌晨,随着苹果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收入954亿美元,同比增长5%;净利润248亿美元,同比增长5%。但是,就是这令人羡慕的财报发布后,苹果股价盘后却下跌3.8%,这是为什么呢?
科技君以为,究其原因,是这个财报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苹果公司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大中华区继续成为苹果唯一收入同比下降的区域。而更糟糕的是,在中国市场,这已经是苹果连续第七个季度遭遇营收同比下滑,这恐怕才是苹果股价盘后却下跌3.8%的主要原因。
具体我们来看。连续七个季度在中国市场营收下滑,这一信号不仅揭示了地缘经济政策对其业务的影响,更暴露出苹果公司在中国这一关键市场中的创新滞后与战略失衡。尽管库克试图通过供应链转移和关税豁免缓解短期压力,但苹果在AI技术本土化上的迟缓、产品竞争力的相对下滑,以及对中国消费者需求变化的钝感,正在将其推向更深的被动局面。
目前,为了规避关税风险,苹果公司正加速将产能从中国转移至印度和越南,并计划在2026年前实现美版iPhone全由印度生产。这一策略虽然降低了关税成本,却未触及核心问题,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转移生产虽能优化财报数字,却无法弥补苹果在中国市场份额的持续流失。尤其当中国本土品牌华为、小米、oppo、vivo等凭借快速迭代的AI功能、折叠屏技术抢占高端市场时,苹果公司的“硬件依赖症”愈发明显。iPhone 16e在日本意外走红,却在中国因补贴政策受限而遇冷,更凸显其对中国市场特殊性的误判。
此外,苹果AI(Apple Intelligence)在中国市场的缺席,也成为其差异化竞争的最大软肋。当前中国AI手机渗透率已超20%,各大智能手机厂商通过大模型合作快速落地智能助手、场景化服务,而苹果的增强版Siri却一再跳票。尽管传闻与阿里、百度合作开发本地化AI功能,但作为苹果公司的当家人,库克却在财报会上避谈进展,也暴露了苹果在技术合规与本地化适配上的保守与低效,苹果的“闭门造车”策略显然难以适应目前中国市场的竞争节奏。
苹果坚持“不涨价”策略,表面上维持了高端形象,实则陷入两难:一边是新兴市场用户对性价比的敏感,另一边是中国消费者对创新乏力的失望。根据Canalys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达7090万部,同比增长5%。但苹果则当季出货量920万部,同比下跌8%,以13%市场份额排名中国第五。反映出其品牌光环正在褪色。中国消费者不再为“苹果税”盲目买单,转而追求更具科技感的本土产品。而苹果服务收入增长(如Apple Care+)受高关税冲击,进一步削弱了其生态护城河。
科技君以为,短期来看,苹果公司对于供应链优化能缓解关税阵痛,但长期竞争的关键仍在于技术话语权的争夺。若苹果公司继续在AI赛道上“慢半拍”,其在中国市场的七年之痒,或将演变为难以逆转的长期衰退。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
点赞、关注、转发,获取更多新鲜科技事。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