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歙县鱼灯摇曳穿梭,徽州毛豆腐香气四溢,黄梅戏的唱腔悠扬婉转——这不是安徽的某个古镇市集,而是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安徽展区的生动一幕。
11月20日,第六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安徽以“创新安徽 向新而行”为主题,携153家单位的庞大阵容亮相,让观众一站式领略江淮大地从古至今的文化魅力。
从臭鳜鱼的醇厚滋味到VR技术重现文化遗址,从婉转黄梅戏到智能文旅舱,安徽展区犹如一个微缩的江淮文化长廊,吸引着长三角地区的观众驻足体验。
老味道与新滋味:舌尖上的文化名片


“这毛豆腐其貌不扬,但吃着香,是我们徽菜的代表。”披云徽府的厨师一边现场烹制,一边向围观的观众介绍。来自安徽16个地市的老字号与知名餐饮企业组成的“美食天团”,让长三角的食客们大饱口福。
在安徽馆的“超级皖”展区,不仅带来了地道安徽味,更展现了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一位上海阿姨在品尝毛豆腐后感慨:“这味道让我想起年轻时在安徽插队的时光。”
在数字化体验区,观众扫描二维码便可了解每道美食背后的文化典故,传统饮食文化借助科技力量焕发新生。
老技艺与新表达: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熟悉的黄梅戏旋律在展区响起,专业演员的现场表演引得观众层层围拢。在“好戏安徽”板块,传统文化通过现代科技实现了创新表达。
数字化戏曲体验成为连接戏曲艺术与现代观众的桥梁。通过现场的戏曲互动装置,观众可以深入了解黄梅戏、徽剧等地方戏曲的服饰、唱腔和历史渊源,让传统艺术变得可感、可触。
歙县鱼灯的巡游队伍穿梭全场,古老的民俗与当代展陈空间形成有趣对话。与此同时,安徽博物院等9家博物馆带来的文博文创产品,让观众可以把“文物”带回家。
老家底与新动能:创新平台链接长三角

文博会开幕首日,安徽乡村振兴电商联盟官方商城“一品江淮”正式上线。这个整合了近200种安徽优质农文旅产品的平台,为长三角市场搭建了便捷的产销桥梁。
“我们不仅卖产品,更是在传播安徽文化。”“一品江淮”负责人介绍,平台通过“内容引流—情感连接—消费转化”的完整闭环,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

紫云山文创园展区内,代表性企业集中展示“文化+科技”融合成果。AR技术让观众只需手持移动设备,就能“穿越”感受徽派古建筑的营造智慧;数字博物馆将珍贵文物以立体动态的形式呈现。
“皖美相约”板块则展现了安徽文化产业的多元面貌。奇瑞房车、荣事达智慧文旅舱勾勒出休闲旅游的新图景,“徽青赛”“电竞安徽”等赛事则吸引着年轻群体的目光。
文博会现场,一位老人站在徽州文房四宝前久久不愿离去:“这是我小时候用的笔墨纸砚啊,没想到现在做得这么精美。”
他的感慨或许是安徽文化创新发展的最佳注脚——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融合发展,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
在长三角文化一体化浪潮中,安徽正以开放姿态,让皖韵新声传得更远、更动听。
记者手记:
在领略徽风皖韵的同时,文博会也成为观察长三角文化产业创新实践的窗口。各省市独具特色的探索,共同构成了区域文化繁荣的生动图景。
江苏的“苏超”现象级赛事IP,从绿茵场火到了文博会。它不仅是体育赛事,更是一个深度融合了文旅、文创与科技的超级文化平台。
在“苏超”主题展区,十三市“苏超”队服及文创构成的展台吸引不少人拍照打卡。这一IP通过《苏超来了》主题出版物、“十三太保”家族盲盒等非遗技艺结合的球迷定制产品,成功将竞技热情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动力,展现了体育赛事赋能城市文化消费的“江苏样本”。
在上海“在文旅”展区,“打卡全中国”盖章活动成为人气焦点。34枚精心设计的徽章,浓缩了全国各省区的文化精髓。孩子们手持打卡册穿梭其间,在一次次盖章中,不仅领略了敦煌飞天的飘逸、《千里江山图》的壮丽,也在心中种下了对国家广阔疆域与文化多样性的认知种子。
当传统文化化作有颜、有品、有趣的文创产品,便能跨越时空界限,以现代表达重新诠释历史精髓,实现文化情感共鸣。各省市虽禀赋各异、创新手法不尽相同,却共同指向一个清晰的未来: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文化不再是孤芳自赏的风景,而是实现创意、科技与市场的深度融合。这场文化盛会,不仅是一次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记者 史睿雯 朱晓桐)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