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纵观古代历史,有太多人因为做事张扬,而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而一些善于隐忍之人反倒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比如越王勾践,又比如司马懿。尤其是司马懿,实在是太能忍了。他先后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夺取了曹魏的大权,为西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而五代十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个狠人,其隐忍的程度不输勾践和司马懿,堪称一代戏精。此人便是南吴的建立者杨行密。
杨行密身为一方诸侯为何要隐忍?他又有多能忍?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起义、叛乱不断。朝廷已经无力约束地方,各地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不听号令。
但是乱也有乱的好处,对于那些有本事的人来说,乱意味着机会。而杨行密就是这种有本事的人。
他出身低微,父亲就是个普通农民,家中只有几亩薄田。太平年景都吃不饱肚子,更别说这唐末的乱世了。
杨行密不愿意就这样坐以待毙,于是选择投身行伍,建功立业。
杨行密天生神力,可以举起几百斤的东西,还能日行三百里。这等身手,只需假以时日,必定能成长为一员猛将。
只可惜他运气不佳,遇到一个小心眼的上司。处处给他穿小鞋,打压他。杨行密一再退让,对方却得寸进尺。忍无可忍之下,杨行密干脆将对方斩杀,然后凭借着在士兵中的威望,起兵反叛。
杨行密原本只是觉得横竖都没活路,不如放手一搏。没想到唐朝早已外强中干,庐州刺史和手下的军队一触即溃,杨行密竟然轻而易举地占据了庐州。
而朝廷的反应更让他意外。朝廷不仅没有派出军队征讨他,反而任命他为庐州刺史。此时杨行密才回过味来:看来朝廷不行了,也许我可以干一番大事业。
此后,他就辗转于各路诸侯之间,利用诸侯间的矛盾,做着渔翁得利的事情。
先是夺取扬州,接着占据宣州,朝廷加封其为宣州观察使。
不久之后,他又接连拿下滁州、和州,并大败孙儒的55万大军,收其部曲,一时间实力大增。朝廷下诏,加封其为淮南节度使。
此时杨行密的实力已经足以称霸一方,遂开始真正参与诸侯逐鹿天下。经过多年混战,势力不断扩大,最终被朝廷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史称南吴。
当上吴王后,杨行密的心态不一样了。以前总想着争抢地盘,但是此时站在国君的角度,他开始思考如何经营国家。
于是他和其他诸侯握手言和,暂时停止了外部的战争。开始休养生息,专心经营南吴。
对于他的这一做法,有些人感到不满。比如杨行密麾下的大将田頵和安仁义。
这二人和杨行密一样出身低微,因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得到杨行密的提拔重用。
他们这些武将,想要往上面升,就要不断立下战功。现在杨行密不让打仗了,他们哪里来战功?还如何升迁?
其他武将觉得这样挺好的,不用拼命了,可以好好享受一阵子了。但是这二位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是杨行密忌惮自己,害怕他们继续立下战功,这是变相打压他们。
当然,他们这么想也不是没缘由的。毕竟他们手握重兵,其实力在南吴的一众武将中足以排进前三。
二人一合计:既然大王不信任我们,干脆反了得了。大家一样的出身,这吴王他杨行密做得,我们就做不得?
于是二人开始暗中招兵买马,并联络朱温,引以为援军,准备谋反。
只不过他们还没准备好,计划就被杨行密知晓了。杨行密能坐到吴王的位置,自然也是杀伐果断之人。于是他调集大军,征讨二人。
南吴军队兵分三路,一路攻打田頵,一路攻打安仁义,剩下一路则负责抵御朱温的援军。
很快,二人的叛乱就被平定了。原本事情到了这里就结束了,但是这中间却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意外,让杨行密意识到了身边真正的威胁。
田頵因为战事不利,于是派出使者向朱延寿求援。
这朱延寿可大有来头,他是杨行密的小舅子。
朱家也算是一方豪族,家大业大,富甲一方。在唐末乱世,这样的大家族很容易被人惦记上,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家破人亡。
朱家为求自保,选择和杨行密联姻。朱家拿出大量家财资助杨行密招兵买马,扩展实力。而杨行密则投桃报李,重用朱家子弟,并保护朱家的财产、地位。
朱家子弟大多是些纨绔子弟,难堪大用。唯独这朱延寿与众不同。他不仅一表人才,而且有勇有谋,善于练兵打仗。但凡有重要的战斗,杨行密一定会带上朱延寿。他也因此立下赫赫战功,其地位超然于众将之上。
因为他和杨行密的关系,杨行密对他极为信任。给予他的兵权也是最多的。
前面提到过,田頵、安仁义手中的兵权在南吴足以排进前三。而这第一,正是朱延寿。其麾下的军队差不多占去了南吴兵力的三成。
按理说朱延寿身为杨行密的小舅子,应该站在他的姐夫这边才对。但是随着地位的不断攀升,朱延寿早已有了不臣之心。他想将杨行密取而代之。
因此当田頵的使者前来求援的时候,朱延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只不过田頵败得太快,以至于朱延寿来不及点齐兵马,战斗就结束了,此事只得作罢。
但是朱延寿不知道的是,田頵担心消息无法顺利送达,因此派出了数波人马。其他几波人马全都被杨行密的手下拦下了。
事后再派人一查,朱延寿打算帮助叛军的事情自然藏不住了。
杨行密怎么也想不到,“自家人”也靠不住。可惜此时的朱延寿已经尾大不掉,杨行密不敢轻举妄动。他即使能解决掉朱延寿,也会使得南吴元气大伤。到时候其他诸侯必定乘虚而入,南吴必亡。
朱延寿是必须除掉的,但是不能兴师动众,派兵征讨。思来想去,杨行密决定演一出戏。
杨行密早年眼睛曾经受过伤,于是他便对外谎称眼疾复发,看不见东西了。由于他曾经真的短暂失明过,因此演起“盲人”来惟妙惟肖,外人根本看不出一点端倪。
既然小舅子都靠不住了,那么妻子朱氏还值得信任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杨行密多次试探朱氏。最后他得出结论,自己的这位妻子和她的弟弟才是齐心的。自己每次的安排布置,都被妻子告诉了朱延寿。
这里不得不吐槽下,真不知道朱氏怎么想的。杨行密是吴王,她就是王后。如果自己弟弟当了国君,那她最多也就是王姐,地位能和皇后相提并论吗?
为了骗过朱氏和朱延寿,杨行密可谓是煞费苦心。他经常在朱延寿的使者还有朱氏面前撞到柱子,有时候还会被门槛绊倒。最严重的几次甚至撞得头破血流。
一开始,朱延寿对于杨行密失明完全不信。但是观察了一两年,他实在看不出一点破绽,于是便信了大半。
但是他还是不敢全信,毕竟事关自己的身家性命。如果杨行密是在演戏,自己贸然起兵。以双方的实力差距,他必输无疑。
为了最终确认杨行密是真瞎还是假瞎,他让自己的姐姐给杨行密来点“猛料”,进一步试探下。
朱氏原本就嫌弃杨行密出身低微,又是个粗人。要不是为了家族利益,她是绝对不会嫁给杨行密的。
听完弟弟的安排,她立刻有了主意。
就在杨行密眼疾复发后,朱氏便开始养“男宠”了。只不过平时都躲着杨行密。
但是为了试探杨行密,朱氏开始胆大妄为起来。她一开始是当着杨行密的面和“男宠”眉目传情。到了后来,干脆开始当着杨行密的面行起苟且之事。
但是杨行密依旧无动于衷。于是朱氏告诉弟弟:杨行密是真的看不见了。
朱延寿闻言大喜过望,开始暗中招兵买马,为谋反做准备。以他的经验,杨行密都这样了,怕是活不久了。只要杨行密一去世,南吴群臣群龙无首,到时候这王位就是他的。
大概又过了两三个月,杨行密突然叫来朱氏,交代道:“我感觉我大限将至了。国不可一日无君,我的儿子太年幼,难堪大任。我打算将王位传给你弟弟朱延寿,他只要保住我儿子的荣华富贵即可。”
得到消息的朱延寿大喜过望,毕竟谋反是要冒风险的。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取南吴江山,他自然是乐意之至。
他没想到的是,当他乐呵呵地来往王宫打算接受禅让的时候,却被杨行密安排的几十名手下用箭射成了刺猬。
接下来,杨行密采取恩威并施的方法,招降了朱延寿的部曲。
就这样,杨行密靠着装瞎三年,兵不血刃地平定了一场叛乱,没有给其他诸侯可乘之机。至于朱氏,杨行密倒也没为难她,只是将她休了。至于他为何这么做,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五代史补》
《五国故事》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