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汾水淌过三千年,太行巍巍立脊梁;一捧黄土酿乡愁,四海星辰写华章。这片被晋商驼铃叩醒的大地,以陈醋的醇厚浸润赤子肝胆,用刀削面的筋道抻开闯荡天下的胸襟。从实验室破译科技密码的学者,到商海复刻晋商基因的传人;从悬壶济世的杏林圣手,到捕捉时代光影的文艺星辰——我们追寻三晋儿女的奋斗坐标,看黄土地孕育的倔强基因,如何在异乡将“走西口”的胆识化作开疆拓土的锋芒。
每个黎明,我们都将见证:表里山河的魂魄,正被他乡月光淬炼得愈发透亮;散落五湖的四海乡愁,终将熬煮成点亮故乡的灯火。
冯五金,山西昔阳人
全国名中医
山西省中医院原副院长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山西省首批重点学科带头人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2025年8月15日,山西临县中医院门前人头攒动,“全国名中医冯五金传承工作室”揭牌仪式在此隆重举行。冯五金,这位山西省中医院原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与当地领导共同揭开了红绸,也揭开了临县中医药发展的新篇章。
从北京中医学院的高材生到扎根山西半个世纪,从创建“六位一体”疗法到开发“融智医学传承平台”,冯五金的名字已成为山西中医药界的一面旗帜。2022年,他荣获“全国名中医”称号,成为我国中医药行业的杰出代表。
京城学子 三晋良医
冯五金的医者仁心,深植于太行山区的沃土。1953年,他出生在山西昔阳县冶头镇。1969年,年仅16岁的冯五金被村里选中,前往昔阳县城卫校学习。怀揣着为乡亲解除病痛的朴素愿望,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既学中医精粹,也打西医基础。学成归来,年轻的冯五金背着药箱,行走在乡间,为这个400多户的村庄奉献所学,这段“赤脚医生”的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基层群众的疾苦和对健康的渴求,也磨砺了他服务百姓的初心。这段扎根泥土的岁月,为他日后“心系乡土”的情怀埋下了最深的伏笔。
1972年,冯五金结束了“赤脚医生”的实践,为了追求更系统、更精深的知识,他进入太谷卫校,开始正规学习中西医理论。
4年后的1976年,凭借优异的成绩和潜质,他被选送进入中国中医的最高学府——北京中医药大学(时称北京中医学院),开始了对中医药知识更深层次、更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在首都的殿堂里,他孜孜以求,将太行山区的实践感悟与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相融合。
1979年,冯五金大学毕业,毅然选择回到养育他的三晋大地,分配进入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即山西省中医院)。这一扎根,就是近半个世纪。在山西省中医院,他从普通医生做起,凭借扎实的医学功底和在基层磨砺出的仁爱之心,逐步成长为副院长、学术带头人。从昔阳的乡村到北京的殿堂,再回到山西的临床一线,这条轨迹清晰勾勒出冯五金“从基层中来,学成归基层”的赤子情怀。
冯五金的从医之路始终贯穿着对知识的渴求。作为山西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他不断探索医学前沿,同时潜心研究中医经典,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相融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一个个荣誉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冯五金身兼多职,既是临床医生,又是学术引领者。他曾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他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贡献着力量。
融通中西 创新传承
走进冯五金的诊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药味少、药量小、药效高”的处方特色。这一特色背后,是他对消化系统疾病五十余年的深入研究。从慢性胃炎到反流性食管炎,从萎缩性胃炎到溃疡性结肠炎,冯五金形成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
“六位一体”理念是冯五金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创新成果。他将中西医融合整体识别心身疾病,辨证使用脑神经递质调节药,使治疗效果显著提升。针对溃疡性结肠炎,他创立的“二步灌肠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冯五金研发的院内制剂“珍珠蛇草胶囊”治疗萎缩性胃炎已有30多年历史,疗效获得患者广泛认可。一位患者感慨:“冯教授看病的节奏像‘精准扶贫’,平均每位患者花费8-10分钟,通过‘望闻问切’结合西医检查报告,为患者开具个性化方剂。”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冯五金既不排斥也不盲从。“人工智能这个风口,对中医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不要错过风,但也不能盲目跟风。”
十多年前,他指导研究生开发了“融智医学传承平台”,如今已收录10多万份病例,精选中药600多味、中药方3300多首、经典名方2000多首,收载西药2400多种、中成药1600多种。
当下,冯五金正将“融智”平台与DeepSeek关联进行驯化工作。但他强调:“软件可以帮助医生纠错,是个很好的工具,但不能让它‘篡位’。”在他看来,中医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为中医的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心系乡土 情牵基层
2025年6月,在忻州市卫健委组织的“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发展座谈会”上,冯五金为基层医疗人员授课时指出:“在数字中医的助力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可随时学习全国名医的经验,便于相互交流。”
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冯五金晚年的主要工作方向。2025年8月15日成立的临县传承工作室,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
传承是冯五金职业生涯的关键词。作为全国名中医,他带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在临县工作室揭牌仪式上,他新收4位弟子。当青年医师行拜师礼时,冯五金眼中闪烁着欣慰——中医香火在三晋大地延续。
在临县工作室揭牌次日,冯五金提前半小时开始坐诊。他对患者的细致关怀深深感染了随行弟子。一位陪同坐诊的弟子观察到,冯教授不仅为患者分析病情,还侧重心理疏导与膳食指导,将“整体医学模式”理念融入每一次诊疗。
冯五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现场教学”。在临县诊室里,他边为患者诊脉边向弟子讲解:“这位患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属肝郁脾虚证,但要注意排除胆道梗阻的可能。”这种将中医辨证与西医鉴别诊断结合的教学方法,生动展现了他“融通中西”的学术思想。从临县中医院诊室走出的一位老年患者紧握着药方感慨:“以前要去省城才能看的专家,如今就在家门口。”这句话道出了冯五金设立基层工作室的初心。
五十载春秋,冯五金从京城学子成长为山西中医药界的“守门人”。他创立的“六位一体”疗法和开发的“融智平台”正通过弟子们传承下去。把中医智慧播撒在黄土地上,让科技为传统医学注入新活力,成为这位老中医毕生的追求。
行业评价
冯五金,这位从山西昔阳走出的名医,以赤子之心书写着医者传奇:少年时背负药箱行走乡间,青年求学京师后毅然归晋,近五十载坚守山西省中医院临床一线,从基层医生成长为全国名中医。他融通中西,创立“六位一体”胃肠病疗法,研发“珍珠蛇草胶囊”等特色制剂,更以“药味少、药量小、药效高”的诊疗风格惠泽百姓。尤为可贵的是,其晚年倾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创立基层传承工作室,开发“融智平台”赋能乡村医生,让老乡“家门口看名医”成为现实。他以毕生践行“从乡土中来,归乡土中去”,成为守护三晋百姓健康的杏林“守门人”。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