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山西大同(3):大十字街五龙壁(省保,山西省大同市区大十字街南侧)
当游客蜂拥至大同古城观赏琉璃龙壁的流光溢彩时,大十字街南侧一座孤零零的砖雕影壁却在时光中静默矗立。这座曾是明代文庙门面的五龙壁,以28.5米长的身躯盘踞街角,用斑驳的龙纹与精妙的砖雕讲述着被遗忘的文脉传奇。今天,让我们剥开历史的尘埃,解锁这座“最寂寞”省级文保单位背后,比琉璃更珍贵的素雅之美。
站在大十字街现代商铺的包围中,五龙壁的孤寂感扑面而来。这座砖雕影壁曾是明代大同县文庙的照壁,见证过无数士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据《大同县志》记载,原本文庙建筑群规模宏大,但历经朝代更迭与城市变迁,仅剩这座影壁独守残垣。
不同于常见影壁的方正格局,五龙壁采用“五间正壁+八字形朵壁”的罕见形制。正壁以45度角斜砌的网状砖纹为底,五枚直径超1米的团龙砖雕破壁而出,龙身鳞片、须发皆以浮雕技法呈现,最薄处不足2厘米,却历经数百年风雨未损分毫。专家推测,这种砖构工艺或与明代大同边镇的军事建筑技艺同源。
五龙壁的核心看点,在于五条砖龙暗合的礼制密码。正中央的坐龙昂首挺胸,龙爪紧扣火珠,周身残留的青绿色彩绘虽已斑驳,却仍能窥见明代官式建筑的用色规范。两侧降龙与升龙呈对称布局,但姿态截然不同:西侧降龙前爪抓璧,后肢蹬踏云浪,仿佛从天而降;东侧升龙则扭身回望,龙尾缠绕祥云,呈现蓄势待发之势。
更精妙的是朵壁两侧的“鱼龙之变”与“鱼跃龙门”砖雕。左侧画面中,鲤鱼正冲破水浪化为龙形,右侧则展现群鱼竞逐龙门的激烈场景。这两组图案与文庙“读书养性、科举入仕”的功能完美呼应,堪称明代教育思想的立体教科书。
大同古城内现存三座琉璃龙壁(九龙壁、五龙壁、三龙壁),以色彩绚丽的琉璃构件闻名。但这座砖雕五龙壁却以“减法”成就了另一种极致——没有琉璃的璀璨,却以砖材本身的土黄色调,通过凹凸有致的雕工营造出立体光影。当阳光斜照时,龙身会投射出细密的阴影,仿佛龙鳞在微微颤动。
砖雕工艺的难度远超琉璃烧制。匠人需在青砖上完成“打坯-出细-磨光”三道工序,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五龙壁龙眼处采用“压地隐起”技法,使龙睛凸起仅3毫米却炯炯有神,这种技艺在明代砖雕中极为罕见。
新中国成立后,五龙壁曾被用作机关单位围墙,躲过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波。2004年,大同市启动古城保护工程,将影壁从民居中剥离,按原貌修复了缺失的砖雕构件。如今,它虽仍立于喧嚣街角,却成为大同古城“微更新”的典范——周边建筑限高、商铺招牌统一为仿古样式,让这座明代遗珍得以在当代语境中继续呼吸。
当我们在大同追逐琉璃龙壁的华美时,不妨为这座“最寂寞”的砖雕五龙壁停留片刻。它没有琉璃的耀眼,却以质朴的砖痕记录着明代文教的温度;它虽孤悬街角,却用五条盘龙守护着大同古城最深沉的文化基因。或许,真正的历史奇观从不需要喧嚣,正如五龙壁的龙纹——沉默,却自有雷霆万钧之力。
参考文献:
大同市文物局《大同古城文物保护规划(2021-2035)》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明代砖雕影壁形制研究》
《大同县志·卷十二·学校志》(清乾隆版)
现场勘查记录及匠人访谈(2025年4月)
【本页文字是“寻迹/巡游华夏”原创作品并经AI模型校对。全网著作权监测中,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搬运。图片来自网络。本页全部内容均为非盈利,意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及建筑等。】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