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99元,一个面包128元! 这回“主理人”门店一批一批倒下

现在一提到主理人门店,好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那种卖得贵、规矩一大堆、最后关门大吉的咖啡店。尤其在上海这种地方,前几年到处都是这种店,现在一批一批倒闭。咖啡一杯99块,面包一个128块,不是说不能卖高价,关键得值那个钱。可惜,很多主理人店就是光会包装,不会真下功夫,结果店就黄了。

主理人最早其实是从日本那边传过来的。在日本的街头文化里,品牌创始人或者核心运营者就叫主理人,他们代表品牌的调性和灵魂。比如藤原浩这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混东京夜店,当DJ放歌,80年代组乐队,90年代搞时尚品牌Good Enough。他把个人风格注入品牌,让街头文化从地下冒头。

到了2000年代,这概念传到中国,先在潮流圈子里流行。像陈冠希2003年搞的CLOT品牌,他自己就是主理人,店里卖的衣服帽子都带点中西混搭的味道。余文乐的MADNESS也一样,2012年后这种模式开始扩散到餐饮、咖啡这些领域。本来是品牌人格化的意思,结果大众化过程中走歪了,现在万物皆可主理人,从卖面膜的到开酒吧的,全都自称主理人。

在中国内地,主理人门店从2010年代中期开始火起来,尤其是新消费品牌爆发的时候。咖啡、烘焙、餐饮这些行业最明显,上海地区特别多。店主大多有海外留学或生活经历,回来就开店,宣称是把爱好变生意。

店里菜单设计得花里胡哨,咖啡不叫美式,叫维岩奶昔艾尔兰春天,听着高端,其实很多人看半天都搞不懂是什么。面包卖128块一个,说是用法国面粉希腊黄油,72小时发酵。宠物狗也是标配,取个英文名,增加文艺范。服务上,进门得预约,低消100块起,禁止拍照,规矩比服务多。但说白了,这些包装就是为了撑高价位,99块一杯咖啡,消费者觉得大部分钱花在店主的艺术家气质上了。

那么为什么这些店高价位呢?因为主理人模式强调小众、独特,觉得高价才能匹配调性。咖啡99块,面包128块,在连锁品牌卷到9.9块一杯的时候,这价位显得特别离谱。消费者更在意物有所值,而不是听故事。结果,主理人店的咖啡实测有陈豆味,苦酸不平衡,面包也吃不出高端感。

而且亏损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价格虚高不接地气。市场竞争激烈,低价咖啡到处都是,主理人店却死守高价位,消费者觉得钱花在包装上了,不是产品本身。租金高也是问题,上海静安寺一带,主理人餐厅租金占营收45%,还非用进口餐具,成本压不下来。

第二,产品竞争力弱。爱搞猎奇组合,饺子加咖啡,说中西合璧,结果没人爱吃。博主实测上海几家店,一家卖咖啡味饺子,93块一套,尝完就后悔。另一家黄油波波球加咖啡,198块,组合奇怪,没回头客。第三,服务问题突出。预约制、低消、禁拍,让人觉得傲慢。店主把规矩当格调,顾客花钱还被训,体验差劲。相比之下,那些街边小店,没空调就风扇,出餐慢但东西新鲜实惠,回头客更多。

这些问题积累下来,主理人门店就迎来倒闭潮了。2025年上半年,太二酸菜鱼关了65家店,翻台率从4.4次掉到3.1次,虽然不是纯主理人,但类似网红店的命运。咖啡店更惨,有人开两年亏65万,直接跑路。上海多家主理人咖啡店关门,转让招牌上还写着主理人字样。

乡村版主理人店也火过一阵,店主带设备去乡下开,流水一天300块常态,有时一杯都卖不出,亏损后撤离。烘焙店倒闭超4万家,最短存活2个月。广州一浚咖啡主理人说,店在社区,本来想靠独特吸引人,结果密度过高,竞争激烈,就亏本了。澳门咖啡店数据也显示,2023年121家店整体负增长,赚钱更难。


其实,主理人模式本来是好的,强调个人IP和品牌灵魂。但在中国成了噱头。店主光会自称主理人,不会真管事。结果,消费者不买账,CBNData文章说,主理人咖啡跌落神坛,高价难喝规矩多是痛点。

长远看,主理人门店要想活下去,得回归本质。别光包装,得把产品做好。未来可能整合线上,减少实体成本,转实用产品吸引回头客。低价周期下,K型分化明显,大众消费求性价比,高端得真高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美食   面包   咖啡   品牌   咖啡店   店主   回头客   年代   规矩   消费者   上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