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官方媒体对朱婷的称呼变了!

先是《大河报》写朱婷化身朱指导,没过两小时,新华社连发三篇稿,全叫她朱指导。
大家别觉得就俩字的事儿,在咱中国体育圈,指导这称呼分量非常重,这不光是尊敬,更是认了她新的责任。

这变化里藏着她一路从低谷爬起来、跟着郎平学本事,还有体育人传帮带的大道理。
说起来朱婷能有今天这身份,得从东京奥运会那阵子的苦日子说起,当时她手腕伤得厉害,大家都知道,可她为了打比赛,选了保守治疗。

结果伤病拖了后腿,中国女排作为卫冕冠军,小组赛就出局了,作为球队核心,朱婷一下子被推到风口浪尖,网上骂声、指责声铺天盖地。
那段时间她是真难,后来在央视采访里说,自己都认真想过退役,她把自己关起来,连微信都不登,就想躲开外面的吵吵闹闹。

但朱婷不是那种服软的人,面对网上瞎造谣的,她直接走法律程序,把造谣的人告了,年底法院就立案了,这事儿也给其他受委屈的公众人物提了个醒:该维权就得站出来。
从低谷爬出来的朱婷,再露面时就不一样了,10月24号在郑州体育馆,她没穿球衣上场打球,而是在场边当起了教练,指导小学生球队。

她会正经喊暂停,给孩子们讲战术,眼神里的专注劲儿,跟在赛场上打主攻时完全不一样。
她可不是随便玩玩,是真用心教,在她指导下,两支小学生队还各赢了一局,她后来跟人说,从孩子们眼里看到了专注,也明白为啥教练和队员能有那么特别的默契。
其实她早有准备,今年5月就拿到了国家级教练员资格证,指导小孩打球,本来就是她的心愿。球迷说得特实在:她在场上是定海神针,在场下能播撒排球的种子。

朱指导这称呼,就是说她不再只是自己能打,还能把本事传下去了。
朱婷能走到这一步,离不开郎平。

这俩人是两代女排的顶梁柱,她们之间的故事,就是传承最好的例子,当初郎平还在俱乐部当教练时,第一次见朱婷,就觉得这瘦高的河南姑娘是块好料,跟年轻时的自己有点像,下决心要好好培养她。
后来郎平把朱婷选进国家队,生活训练上都照顾得跟亲闺女似的,朱婷刚进国家队时力气小,郎平甚至把自己的蛋白粉给她喝,帮她练体能。

2016年里约奥运会,22岁的朱婷第一次参加奥运,四分之一决赛遇上东道主巴西队,打得特别艰难,最后3-2逆转赢了,朱婷拿了179分当得分王,帮女排拿了冠军。
赛后郎平给她发短信,叫她最优秀的徒弟。

东京奥运会后朱婷情绪低落,又是郎平发信息鼓励她,现在看到朱婷蹲下来耐心教小孩打球,郎平打心眼儿里高兴。
郎平不光教朱婷打球的技术,还教她怎么看长远,以前就跟朱婷说,别光想着多打几年球,要以中国的名义,多推广排球,多做有意义的事。

现在朱婷正照着恩师的话做呢,她当河南省女排城市联赛的形象大使,去现场开球,给球迷送签名排球,扎在基层推广排球。
大家都说,她这是跟着郎平的脚步,从一个能打胜仗的选手,慢慢变成能把女排精神传下去的人。

那么为啥朱指导这事儿能引起这么大反响,因为朱婷在咱中国体育圈的地位不一般,大家都说是几十年一遇的天才。
她以前在土耳其瓦基弗银行俱乐部,2017和2018赛季拿了全满贯,后来去意大利科内利亚诺俱乐部,又拿了一次全满贯,成了世界排坛第一个在两家不同俱乐部都拿全满贯的人。

在国内,她的影响力也超大,代表河南队打全运会,那可是被称作小奥运会的比赛,水平特别高。
央视做全运会宣传封面,把她跟马龙、苏炳添放在一起,这就是对她地位的最大认可。

现在她开始做教练、推广排球,意义就不只是自己打球了,这说明大家对体育偶像的期待变了,不再只关心她能不能回国家队打球、能不能拿金牌,更关心她能不能把本事教给更多人,能不能让更多人喜欢上排球。

朱指导这个身份,不是说她不打球了,而是她的价值更高了,从一个赛场英雄,变成了体育精神的传播者。
从朱婷到朱指导,就俩字的变化,可背后的故事太多了,有她自己在低谷里不放弃的韧性,有她跟郎平之间师徒相传的情谊,更有咱们中国体育传帮带的老传统。

就像郎平希望的那样,朱婷现在正用自己的影响力,点燃更多人对排球的热爱,这才是真正的体育人,不光自己能发光,还能照亮别人。
参考资料:
大河网《朱婷化身“朱指导”,空降联赛,带来“最强助攻”》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