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一个集体是怎么变弱小的?

《资治通鉴》: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善刑名法术之学,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一、激励和抑制

这是激励错。

《商君书》:故爵禄之所道,存亡之机也。夫削国亡主非无爵禄也,其所道过也。

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种激励和一种抑制。


所以,看事情处理的对错的一个办法,就是看清其所激励的是什么?抑制的是什么?

1、必须激励自己需要的东西。

2、必须抑制那些自己要打击的东西。

然后赏罚加于其上,从而使激励的东西,不断的产生。——从而实现创造。


有时候,做事情获得了利益,但却激励了不好的东西——那么这个利益就会变成危害——它损害了长期的东西。


宠名誉之人,所以,激励的是名誉、而不是激励功实——无功无实,那些国家就是在空转和虚耗,于是国家不能富强。


六国用名誉之人,所以,终于出了战国四公子,而国家则越来越弱小——这就是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而最强大的秦国——则是激励的是功和实,终于国家越来越强大。——这就是所养为所用,所用为所养。


用名誉之人,激励的就是名誉、抑制的就是功实。——于是日以削。


因为名誉善于伪造,并且未经现实立功的现实检验,也即名誉是可能性的一面,而没有现实性的一面。因为名誉是个人的一面,而没有集体的一面。


所以,激励的就是名誉,所费多、所功少。——无功,则国家不能强大和富有。


二、王为什么不能用

但凡一个成功者,都有从一个伟大的激励的开始。


燕昭王,以弱燕几灭强齐,它的开始是——千金市马骨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而况生马乎。于是以郭隗为师,终于引得天下能立功的贤才前来,强大了燕国。


而商鞅变法,更是以徒木立信开始。


无论是千金市马骨、还是徒木立信——都传达了一种激励的信号,这种激励带来了良币驱逐劣币的激励效应。


于是,后面的一系列之事,就可以展开起来了。

数以书干韩王,王不能用。

那是因为韩王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让其可以用。必须有个事情——把这种激励明显出来,让天下人皆知——于是天下人都往这个方向努力,并且这个必须是增量利益——只有源源不绝的利益,才能提供持续的动力,

1、对于燕昭王来说,强兵伐齐——就有足够的利益。——拿齐国的土地和人口来赏赐功劳。

2、对于商鞅来说,东侵六国之地——正好足以作为赏赐的利益。——拿六国的土地和人口来赏赐功劳。

这样才能持续。


显然,韩王不能、韩非子也没有找到这种能提供持续激励的东西。结果就是王不能用。但凡变法——都是要把自己的国家变成外取型的国家,变成以功和实为第一激励的国家。


违背这一点的变法,都只是一时的,往往是人亡政息、或者人未亡就政息了。——在存量博弈中,变成你死我活的博弈——阻力太大了。


正是因为从激励和抑制的角度出发,所以,有所不胜、有所不为、有所不取——胜了,就会激励错误的打仗办法。为了,就会激励错误的行为模式。取了,就会激励错误的利益获得方式。


小结,

1、看一个事情处理的对错,要看其中激励的是什么——这是更重要的。

2、如果激励的东西错了,那么事情就是做错了。——即使获得了利益。如果激励的东西对了,那么事情就是对了——即使因此造成了损失——但也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3、要使集体强大,就需要把激励的东西明确出来、通过某个事情树立起来,然后在良币驱逐劣币的作用下,就会越来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爵禄   资治通鉴   赏赐   弱小   名誉   千金   抑制   集体   利益   事情   东西   国家   历史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