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光催孩子看书了!你刷手机的样子,早被孩子当成了“榜样”

前几天,一位朋友跟我大吐苦水,说她每天催促儿子写作业都像在打仗,孩子总是磨磨蹭蹭。可有一次,她无意中回头,发现儿子正有模有样地学着爸爸瘫在沙发上刷短视频的样子,嘴里还念念有词:“等一下,马上就好……” 这一刻,她恍然大悟,原来问题的根源,可能就在自己身上。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一个老生常谈却至关重要的话题:在教育孩子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我们是否太过注重“言传”,而忽略了最有力的“身教”?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它并非始于校园,而是从孩子呱呱坠地,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以身作则:家庭教育的“第一定律”

为什么说父母的行动比言语更有力量?因为对于认知尚在发育的孩子来说,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更倾向于模仿[5]。正如权威观点指出的,“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早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生下来时就像一张白纸,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他们敏锐地捕捉并模仿学习。你孝顺老人,孩子将来才懂得感恩;你热爱阅读,孩子自然会对书籍产生亲近感。反之,一个自己沉迷手机却要求孩子专心学习的家长,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会大打折扣。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照镜子”效应,在家庭里尤为明显。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所树立的榜样,正是这“治愈一生”的力量源泉。

榜样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

也许有家长会觉得:“我天天跟孩子讲道理,嘴皮子都磨破了,难道还不如一个无意间的动作?”答案是:很可能真是这样。

想想看,当我们要求孩子诚实守信时,自己是否曾因为一点小事当着孩子的面撒谎?当我们希望孩子乐观向上时,自己是否又常常抱怨生活、充满负能量?孩子的许多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并非来自刻板的说教,而是源于对父母日复一日的观察和模仿。

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也曾强调:“在所有的问题儿童身上,都可以找到他们家庭的原因。”这句话听起来有些严厉,却真切地道出了家庭教育的关键性。

教育的责任从来不是单方承担的,而是家长、老师、孩子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而自己却未能发挥好“第一任老师”的作用,这无异于“孩子生病,只让医生吃药”。

如何践行“以身作则”?从改变自己开始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其实并不复杂,核心就是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想要孩子爱上学习,请先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创造一个共同学习的家庭氛围,远比不停的催促更有效。你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家庭阅读时间”,各自阅读喜欢的书籍,然后分享心得,这会是无比珍贵的亲子时光。

想要孩子情绪稳定,请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试着用平和、积极的方式去解决,让孩子看到如何处理矛盾和压力,而不是简单地发泄怒火。

想要孩子有礼貌,请先从对家人说“谢谢”“对不起”开始。尊重是相互的,你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配偶,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并内化为他将来待人接物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和修炼的旅程。我们不需要做完美的父母,但需要做不断进步、愿意反思的父母。

说到底,教育本质上就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深远影响。当我们追问“教育孩子,你注重以身作则吗”时,其实是在叩问自己: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那么,最好的答案,就是先努力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毕竟,孩子不会长成你期待的样子,他们会长成你的样子。这或许就是家庭教育最深刻、也最动人的奥秘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育儿   孩子   榜样   样子   手机   父母   家庭教育   以身作则   家庭   家长   老师   都会   教育孩子   童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