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的软肋,也是父母心中最柔软的牵挂。每一位家长都愿倾尽所有,为孩子筑起安全的港湾,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却可能将这份牵挂撕裂成无法愈合的伤口。近日,四川张先生在社交账号上发布的一系列悼念内容,引发全网广泛关注 —— 他 10 岁的儿子然然(本名张国庆),今年暑假在湖北老家因溺水不幸离世。这个本可避免的悲剧,不仅让张先生陷入无尽的悲伤,更让他与孩子的外婆之间产生难以化解的隔阂。事件背后,既有家庭照护过程中的疏忽,也折射出防溺水教育在落实环节的漏洞,为所有有孩子的家庭敲响了警钟。
丧子之痛:社交账号里的细碎回忆与深夜思念
张先生常年在外奔波,为了给家庭更好的生活,他此前从事货运工作时,足迹遍布全国各个省份,有时一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后来他换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却依旧忙碌,很少有完整的时间陪伴家人。但在他的社交账号里,几乎每一条内容都与儿子然然有关,像是一本专门记录儿子成长的 “线上日记”。
账号里有然然背着蓝色书包蹦跳着走进学校的照片,书包上挂着一个卡通恐龙挂件,是然然生日时张先生送的礼物,配文里写着 “儿子今天开学,新书包是他自己在文具店挑的,说恐龙能保护他不被难题难住”;有周末带然然在城市公园放风筝的视频,镜头里然然穿着白色短袖,手里紧紧攥着风筝线,风筝飞得很高,他的笑声清脆响亮,张先生的声音从镜头外传来,带着藏不住的温柔:“慢点跑,别摔着”;还有然然坐在书桌前写作业的片段,台灯的暖光洒在作业本上,他偶尔会偷偷拿起橡皮,在纸上画小图案,张先生特意在视频下方标注 “小家伙写作业很认真,就是偶尔会走神玩橡皮,得盯着才肯专心”。这些细碎的日常片段,原本是张先生在外打拼时的精神寄托,每当工作累了,他就会翻开这些内容,看着儿子的笑脸,疲惫仿佛就能消散。
2025 年 10 月 6 日,距离然然离世已过去两个月,中秋刚过,家家户户还残留着团圆的气息,张先生却在社交账号上发布了一条让人泪目的悼念动态。文字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直白的思念:“往年中秋,然然会抢着分月饼,把最大的那块给我,说‘爸爸辛苦,要吃最好的’。今年的月饼摆上桌,盘子里多了一块没人动,少了一个叽叽喳喳的小身影。” 深夜的卧室里,月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床尾,形成一道细长的光斑,张先生常常在这样的夜里辗转难眠。他睁着眼睛盯着天花板,脑海里反复浮现然然的样子 —— 有时候是儿子在他下班回家时,递给他一颗剥好的糖,说 “爸爸吃糖,甜一下就不累了”;有时候是然然缠着他讲睡前故事,哪怕同一个故事听了十几遍,依旧会瞪着大眼睛认真听;他甚至会忍不住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轻声问:“然然在那边还好吗?有没有人给你讲故事?会不会也想爸爸,也过中秋节?”
悲伤像潮水般淹没了张先生的生活。他的手机里存着上百段然然的视频,有时候吃饭时不小心点开,看到视频里然然举着鸡腿,油乎乎的小嘴笑着说 “爸爸你吃”,他会突然放下筷子,肩膀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眼泪掉进碗里,也浑然不觉;整理家务时翻出然然的白色运动鞋,鞋边还沾着去年夏天在海边沙滩玩时的细沙,鞋面上画着他最喜欢的奥特曼图案,是然然自己用马克笔涂的,张先生会坐在沙发上发呆很久,手指反复摩挲着鞋面上的图案,仿佛还能感受到儿子穿着这双鞋奔跑时的温度;最让人心疼的是,有一次家中窗台出现一只绿色的螳螂,张先生和妻子盯着螳螂看了半天,谁都没有说话,最后妻子红着眼眶,声音沙哑地说:“会不会是然然回来看我们了?他以前最喜欢在院子里捉螳螂玩。” 这句话让张先生瞬间崩溃,眼泪无声地淌下来,他轻轻把螳螂小心地放到窗外的花盆上,嘴里小声念叨着:“要是你真的是然然,就多待一会儿吧,爸爸还有好多话想跟你说。”
然然离世时年仅 10 岁零 10 个月,距离他 11 岁生日只剩两个月。这个夏天,他原本该像其他孩子一样,在暑假里吃冰淇淋、玩玩具、跟着大人去游乐园,却永远停在了这个本该充满欢乐的季节。张先生至今想不通,那个总是很懂事的孩子,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意外 —— 然然会主动帮邻居奶奶提装满蔬菜的篮子,会把自己的零花钱攒起来,偷偷给小区里的流浪猫买火腿肠,会在妈妈生病时,学着煮红糖姜茶,虽然味道不好,却让妈妈感动得哭了。“他那么善良,那么乖,怎么就走了呢?” 每次说起这句话,张先生的声音都会哽咽,双手紧紧攥着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眼里满是自责与痛苦。
意外始末:堰塘边的疏忽与未被重视的劝说
然然的离世并非偶然,而是一系列疏忽叠加导致的结果。根据张先生在社交账号评论区的回应,以及湖北老家周边邻居的描述,事件的经过逐渐清晰 ——2025 年 8 月 1 日下午,在湖北老家待了半个月的然然,跟着外婆去了家附近的一处堰塘,最终在堰塘的深水区溺水,外婆没能将他救起,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的身影沉入水中。
那处堰塘位于村子边缘,周围长满了半人高的杂草,有一米多宽的土路通向塘边,路面坑坑洼洼,长满了青苔,下雨后格外湿滑。堰塘的水面平静得看不出深浅,只有岸边偶尔漂浮着几株绿色的水草,暗示着水下可能暗藏的危险。据住在堰塘附近的邻居王阿姨回忆,事发前几天,她曾多次碰到外婆带着然然在堰塘边散步,有时候外婆坐在塘边的石头上洗衣服,然然就蹲在旁边的草地上捉虫子玩。每次看到这种场景,王阿姨都会忍不住上前提醒:“大姐,这塘水深得很,之前有村民下网捕鱼,网都放了两米多还没到底,底下全是淤泥,可别带孩子在这儿待太久,更不能让他靠近水边啊。” 但外婆每次都只是敷衍地点点头,要么说 “我们就站在岸边看看,不下去,你放心”,要么就赶紧转移话题,说 “家里还有事,我先带孩子回去了”,完全没把王阿姨的劝告放在心上。
更让人惋惜的是,然然家的大门上,还贴着两张红色的防溺水宣传材料 —— 那是事发前半个月,村里的工作人员上门发放的,每一户都必须签字确认接收。宣传材料上用加粗的黑色字体写着 “禁止未成年人在无监护情况下野泳”“户外水域危险,远离就是保护”“发现同伴溺水,不要盲目下水,及时呼救并拨打 110” 等警示语,右下角还有然然外公的签名,证明当时确实接收并了解了宣传内容。可这些醒目的提醒,最终还是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宣传材料就那样贴在门上,成了一道刺眼的讽刺。
张先生后来从妻子口中得知,那天下午,外婆原本计划去堰塘边洗衣服,因为家里的洗衣机坏了,只能手洗。然然在家待得无聊,吵着要跟外婆一起去,说 “我可以帮外婆递衣服,还能在旁边玩”。外婆拗不过孩子的哭闹,又觉得 “只是去洗个衣服,很快就回来,应该没什么事”,就带着然然去了堰塘。到了堰塘边,外婆把带来的脏衣服放在石头上,开始打水准备洗衣服,然然则在旁边的浅水区玩耍 —— 当时有几个村里的孩子也在浅水区踩水,水只到他们的脚踝处,然然看到后,也吵着要下去玩。外婆起初不同意,说 “水凉,容易感冒”,但架不住然然反复哭闹,又看到其他孩子也在玩,觉得 “浅水区应该没事,就玩一会儿”,最终还是松了手,让然然跟着其他孩子在浅水区玩,自己则专心洗衣服。
谁也没想到,然然玩得兴起,跟着其他孩子一步步往深水区走,起初外婆还偶尔抬头看一眼,见他还在视线范围内,就没太在意。等外婆洗完衣服,准备叫然然回家时,才发现他已经走到了水没过膝盖的地方,正试图去够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片荷叶。外婆心里一慌,赶紧放下手里的衣服,快步跑过去想拉然然回来,可她年纪大了,动作迟缓,加上岸边的泥土湿滑,刚跑两步就差点摔倒。等她好不容易站稳,伸手去拉然然时,然然因为脚下踩空,身体失去平衡,整个人滑进了更深的水域,水面瞬间没过了他的头顶。外婆急得大喊,伸手去抓,却只抓到一把水,她想跳进水里救孩子,可自己根本不会游泳,只能在岸边无助地哭喊,眼睁睁看着然然的身影在水里挣扎了几下,就彻底沉入水中。后来,附近的村民听到哭声赶来,帮忙打捞了很久,才把然然从水里救上来,可此时他已经没有了呼吸。“她(外婆)跟我说,自己没拉住,看着孩子沉下去,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张先生在转述这段经过时,情绪格外激动,声音里满是愤怒与不解,“要是知道自己没能力救孩子,为什么要让他下水?就算是浅水区,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地方,她怎么就不能多上点心呢?”
无法释怀:外婆的态度与父亲的执念
在张先生看来,然然的离世,外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因为工作原因,无法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只能将然然托付给在湖北老家的妻子和外婆照顾,本以为有家人在身边,孩子能得到妥善的看护,却没料到因为外婆的疏忽,永远失去了儿子。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事发后外婆的态度 —— 没有丝毫的愧疚,没有任何的反思,反而像没事人一样,继续过着往常的生活。
据张先生描述,然然下葬后的第二天,他因为悲伤过度,躺在床上无法起身,隐约听到客厅里传来手机播放视频的声音。他强撑着身体走出卧室,看到外婆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手里拿着手机刷短视频,视频里传出欢快的背景音乐,外婆还跟着音乐的节奏,轻轻点着头,脸上没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张先生当时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他站在卧室门口,盯着外婆的背影,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吃饭时,外婆会主动说起村里的琐事,比如 “谁家的玉米熟了,收了多少斤”“隔壁阿姨买了新衣服,挺好看的”,语气轻松得仿佛从未发生过让整个家庭陷入悲痛的意外;有一次,家里来了亲戚,亲戚安慰张先生 “节哀顺变”,外婆在旁边插话说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孩子命不好,不能怪别人”,这句话彻底点燃了张先生的情绪,他忍不住问外婆:“你难道不觉得对不住然然吗?是你带他去堰塘,是你没看好他,你怎么能说出这种话?” 外婆却皱着眉反驳,语气里带着不满:“我也不想的,是孩子自己不听话,非要往深水里走,再说谁知道那塘水那么深?村里的宣传也没说清楚具体哪里危险,不能全怪我。” 她把责任推给孩子,推给村里的宣传,唯独没有反思自己的疏忽。
外婆的态度像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在张先生心里。然然离世后的第四天,他在社交账号上发布了一条没有配图的文字动态,隐晦地提到了外婆的责任:“孩子的妈妈夹在中间很难做,一边是生她养她的母亲,一边是她十月怀胎、辛苦养大的儿子。我看着她每天偷偷抹眼泪,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那个让我失去儿子的人。” 他理解妻子的为难,知道为了大家庭的和睦,不能过分指责外婆,可每当看到外婆毫无愧疚的样子,他就无法控制内心的愤怒与委屈。“我可以为了妻子忍耐,可以不在她面前提起这件事,但我永远不会原谅她,” 张先生在私下和朋友聊天时,语气坚定地说,“然然那么小,他那么信任外婆,才会跟着外婆去堰塘,可外婆却没保护好他,甚至连一点愧疚都没有,我怎么可能原谅她?”
妻子也曾尝试缓和两人的关系。有一次,她趁着家里只有两人,拉着张先生的手,眼眶泛红地说:“妈年纪大了,可能不知道怎么表达愧疚,她心里说不定也不好受,只是嘴上不说而已。你别太钻牛角尖,不然我们这个家就真的散了。” 但张先生只是轻轻摇了摇头,他拿出手机,点开一张然然的照片 —— 照片里然然戴着生日帽,手里捧着蛋糕,笑得很开心,那是他 10 岁生日时拍的。“我不是钻牛角尖,是我的儿子没了,” 张先生的声音带着哽咽,“那个每天早上会喊我‘爸爸早上好’,每天晚上会缠着我讲睡前故事的孩子,再也回不来了。我一看到她(外婆),就想起然然沉入水里的样子,我真的没办法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防溺水警示:细节里的隐患与家长的反思
然然的悲剧,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伤痛,更暴露出防溺水教育和家庭照护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引发了网友对 “如何守护孩子安全” 的广泛讨论。
有细心的网友注意到,张先生此前发布的社交内容里,有不少带然然玩水的视频:有在城市周边浅滩玩水枪的画面,然然穿着黄色泳衣,在水里跑来跑去,溅起的水花落在他脸上,他笑得格外开心,张先生在旁边拿着手机笑着拍摄,没有任何安全提醒;有在小区游泳池游泳的片段,然然戴着游泳圈,在水里漂浮着,张先生配文写道 “生命在于运动,暑假就是要让孩子尽情玩水,无忧无虑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还有在海边沙滩玩的照片,然然站在没过脚背的海水里,手里拿着小铲子挖沙子,张先生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玩耍。这些视频和照片里的水域看似安全,却让部分网友提出疑问:“虽然浅滩和泳池有大人在旁边看护,但频繁带孩子接触水,会不会让孩子觉得‘玩水是安全的’,从而降低对户外未知水域的警惕心?孩子还小,对危险的认知能力有限,大人的默许可能会让他们误以为所有水域都和浅滩、泳池一样安全。”
事实上,学校每年都会开展防溺水教育,尤其是在暑假前,老师会通过班会、家长会、家长群等多种渠道,反复强调 “禁止未成年人在无监护情况下到户外水域游泳”“不私自下水、不擅自与他人结伴下水、不在无大人陪同的情况下靠近水边” 等安全知识,甚至会让孩子带回《防溺水安全责任书》,由家长签字确认已经知晓并会监督孩子。可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家长却像张先生一样,存在 “浅水区安全”“有大人在旁边看着就没事” 的误区,忽视了这种 “默许玩水” 可能给孩子带来的误导。对孩子而言,多次在安全水域玩水的经历,会让他们逐渐模糊 “安全水域” 与 “危险水域” 的界限,一旦遇到户外堰塘、河流、水库等未知水域,很容易因为好奇或大意,不自觉地靠近水边,最终陷入危险。
此外,将孩子交给老人照护的家庭,也需要重视 “照护责任沟通” 这一问题。不少老人因为成长环境和育儿观念的差异,对 “危险” 的认知与年轻人存在很大不同 —— 他们可能觉得 “自己小时候在河里摸鱼、在塘边玩水也没事”“孩子玩水是天性,不用管太严”“户外水域看起来平静,应该没什么危险”,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往往会成为安全隐患。正如一位网友在评论中所说:“如果张先生在让然然去外婆家之前,特意和外婆认真沟通,强调‘绝对不能带孩子去户外水域,哪怕是岸边也不行’,如果外婆能重视邻居的劝告,能记住村里的防溺水宣传,或许这场悲剧就能避免。”
如今,张先生依旧会在社交账号上偶尔发布动态,内容大多是对然然的思念:他会拍下然然生前最喜欢吃的草莓味冰淇淋,配文 “今天看到便利店有这个冰淇淋,想起你以前每次都要买两个,说一个给爸爸,一个自己吃”;会分享自己路过然然曾经就读的小学的照片,照片里校门口挤满了接孩子放学的家长,配文 “放学时间,看到其他家长接孩子回家,我好像也看到了你背着书包跑向我的样子”;会在然然的生日那天,买一个小小的蛋糕,放在桌子上,对着蛋糕轻声说 “然然生日快乐,爸爸永远爱你”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