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8岁加入抗日义勇军,刘东生留下珍贵物件,子女捐赠给厦门市档案馆

刘东生在1940年获得的“临时党员证”。

刘晖真与刘晖里姐弟向厦门市档案馆捐赠父亲生前的部分物件。

刘东生的臂章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7月16日上午,年近古稀的刘晖真与专程从广东赶来的刘晖里姐弟俩,将承载父亲刘东生大半生足迹的珍贵物件——一枚历经硝烟的新四军臂章、一枚斑驳的帽徽、一枚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一枚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连同泛黄的军史资料、抗战老照片、功劳证与自传手稿等物件,郑重捐赠给厦门市档案馆。

  一段往事

  日寇铁蹄肆虐时 他毅然加入抗日队伍

  在捐赠品中,蓝白相间、印有“新四军”的臂章尤为引人注目。1937年-1938年,日寇铁蹄肆虐,苏州青年刘东生在家乡沦陷、生计维艰的绝境中,毅然加入活跃于苏南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

  刘东生的儿子刘晖里抚摸着父亲留下的新四军臂章,聊起那段历史:“日子很穷,很难生活下去……父亲入伍时,严格说还不到18岁。”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时,刘东生所在的“江抗”,融入其中,随军转战于苏北抗日战场。

  刘东生生前喜欢看《沙家浜》和其他抗战剧。《沙家浜》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新四军与地下党、群众智斗日伪军的故事,故事发生地与刘东生参加抗日游击队的地方很近。据刘晖里回忆,刘东生不会专门讲起自己在抗战时期的经历,但看剧时偶尔会有感而发,与家人分享。“我们吃过菱角充饥,没有主粮,肚子饿得发慌。”他给孩子们讲过,在抗日战场上,很多牺牲的战士、群众都是草草安葬,最多就是用白布或被单裹住,挖个坑埋了。刘晖里也是从父亲提到的这些零碎细节里,拼凑出战争的残酷与生存的艰难。

  刘东生的妻子对日军的暴行有着更直接的恐惧。她是厦门人,日军侵略厦门的时候,刚刚12岁。很多年后,她还会跟孩子们提起:“要是被抓到,后脚筋一抽,人就废了,走路永远一瘸一拐。”日军这种残忍的手段,成为她童年时期最深的阴影。不仅如此,侵略战争还让她痛失亲人。之前,为了家庭生计,她的两个哥哥远赴缅甸谋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决定返回厦门,却在途中遭遇意外,最后都没能回家。

  刘晖里展示父亲的相册里有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刘东生与战友们立于驻地,眼神坚定,背景是战火中残存的乡土,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在刘晖里整理好的相册上,标注了拍摄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刘晖里特别展示了一张1946年初摄于江苏邵伯镇的照片,清晰地注明抗战(抗日)胜利第一年。这些照片连同臂章、帽徽,共同勾勒出一位老战士在民族存亡关头浴血奋战的真实往事。

  一份信仰

  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信念 始终牢记在心中

  在女儿刘晖真的记忆里,父亲刘东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这份沉默,并非冷漠,而是历经沧桑后的内敛与坚韧。

  刘东生的沉默背后,是对信仰的忠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之际,刘东生作为当时的厦门市商业局副局长,在《厦门日报》刊发《要为人民艰苦奋斗一生》的文章。他在文章里提到,1940年秋,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入党那一天起,在党的教育下,我才逐渐懂得了,我们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最终实现人类最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时,我们时常利用夜间行军、打仗,休整的时间很少,而每月每人只有三元的津贴费,萝卜干配饭是常有的事,生活极为艰苦,而且随时有伤亡的可能……”

  刘晖里展示刘东生在1940年获得的“临时党员证”——入党仅一年多,在严酷的战争熔炉中,这位沉默的战士迅速淬炼成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一生坚守的信念,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刘晖里动情地说。这种信仰的力量,不仅贯穿了刘东生的一生,更成为其清白做人、低调做事的基石。这份对信仰的“不忘初心”,成为他留给子女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一场奋斗

  投身厦门城市建设 左腿受伤仍坚持在岗位上

  刘东生随部队转战南北,后与厦门结缘。他留在这片土地上,脱下军装,转业投身于建设事业中。从金戈铁马到建设家园,身份转变了,但军人的严谨与对党的忠诚丝毫未变。

  刘东生在文章中写道:“1965年,我在参加劳动时,左腿不慎被钢材砸断,疼痛难忍,脑子却很清醒。我想,万一腿不行了,装个假腿,还是可以为党工作的。虽然经过长期医治,但至今仍留下残废。一些同志见我走路不便,就关切地对我说:‘你已年过花甲,身体又不好,论条件可以离休,反正工资百分之百照拿,在家安度晚年吧。’我觉得自己还能工作,特别是当我想到那些在战争年代并肩战斗、流血牺牲的战友们,想到人民给我的优厚待遇,更感到自己过去所做的工作实在太少了。我对关心我的同志说,趁现在身体还可以,还是多为人民做些事情吧……”

  刘东生对党的信仰,也影响了女儿刘晖真。1997年,她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退休前的十几年里,一直在大型上市国企做党务工作。

  从晚报获悉征集信息 弟弟专程从广东赶来

  姐弟二人为何决定将父亲这批珍藏的“宝贝”捐赠出来呢?

  1993年刘东生去世后,整理保存遗物的重任落在刘晖里的肩上。他长期在广东工作,内心始终牵挂着父亲的遗物。“从他(父亲)离世,我就把他之前的这些物件收集起来。”他精心整理,将照片、证件、手稿归类,后来还细心地将许多珍贵文件扫描备份。他深知这些物件的历史价值,曾试图联系父亲战斗过的地方——江苏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

  今年,《厦门晚报》刊登的厦门市档案馆征集抗日救亡和抵抗日本侵略的档案史料报道,引起姐弟俩的关注。姐弟俩认为,厦门是父亲后半生奉献之地,也是父亲遗物最合适的归宿地。更重要的是,两人都已年近七十,刘晖真语气迫切,“我们年纪也大了,要赶快把这个事情(捐赠)完成了。”为此,刘晖里专程从广东赶回厦门完成捐赠。

  厦门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在捐赠仪式上表示,这批档案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档案馆将妥善保管这些物件,充分发挥其在爱国主义教育、党史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人物简介

  刘东生,1920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不到18岁在家乡加入抗日游击队,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扎根厦门,在厦门海关、物资局、商业局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积极参与厦门城市建设。

  人物原声

  希望父亲留下来的这些老物件,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研究的活教材。

  ——刘晖真、刘晖里

文/图 厦门晚报记者 汪燕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历史   厦门市   义勇军   档案馆   物件   子女   珍贵   刘东生   厦门   父亲   臂章   中国共产党   广东   江苏   游击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