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有人以为谈判靠话多,可重庆那间屋子里,说得最少的毛泽东,一开口,全场就静了,没人敢抢,没人敢接,他的声音不是大,是重。
毛泽东不想去重庆。
八月初,抗战刚胜,延安一切未定,蒋介石三封电报接连送到,逼中共中央派人赴谈。
电文口气软:“共襄国是”“共谋和平”,连“中华儿女”都挂上了,可中央军密令正往解放区逼近。
“他要的是时间。”毛泽东在窑洞里盯着电报,沉默。
周恩来看懂了,蒋想拖谈判,实则准备内战,谈得越久,调兵越多。
毛泽东没有急,“我去。”他平静说,没人敢接话,这是赌命,对面不是冯玉祥、阎锡山,是几十万中央军,是飞机,是美国顾问团。
朱德站起来:“要带警卫连。”
毛泽东摇头:“不带一兵。”语气轻,谁都听得出来,这事没有协商余地。
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人登上前往重庆的飞机,那天延安无风,气压沉闷。
刘少奇看着飞机升空,只说了一句:“准备最坏。”他手里有预案,若毛遇险,立即发起全面反击。
飞机刚落地,国民党代表来迎,站在最前头的是张治中,后排还有戴季陶、吴铁城,都带着笑,但没人敢上前握手,场子一下子冷了。
毛泽东下来,穿的是旧中山装,他没急着打招呼,先抬头看了眼天空,又看了眼机场四周的岗哨,点了根烟。
周恩来低声说:“他们不敢碰你。”
毛点点头,走到张治中面前,笑了一下,“张兄,久违。”这才打破僵局。
第一场谈判设在林园,毛泽东没有坐主位,坐在偏左,旁边是王若飞,蒋介石没来,派戴季陶主持。
戴言辞咄咄逼人,开门见山:“贵党军队问题,中央希望尽快接收,统一编制。”毛不说话,低头喝茶。
吴铁城接过:“交出军队,你们想做官,中央照给。”
毛泽东放下杯子,看了他一眼,语气极轻:“下次再谈。”就四个字,全场安静,戴季陶的笔掉在地上,没人捡。
这四个字像刀,切断了国民党的节奏,他们不知毛的底牌,不敢逼。
九月初,谈判再次开启,主题还是军队和解放区政权,蒋介石亲自出席,身边带着张群、陈布雷,还有两名美军顾问。
会议厅外戒备森严,门口有宪兵带枪巡视。
蒋介石开口不绕弯:“军队要统一,政府要统一,这是谈判前提。”
毛没回,看了眼周恩来,周照例开始铺陈:“国共联合,需承认现实,解放区既存,军队自有纪律……”
话还没说完,吴铁城拍桌子:“要政权你们给!要军队你们不让?那不如都散了!”
毛这才动,抬头目光冷静,眼神扫过全场,他缓慢说:“人民的武装,一支枪、一粒子弹,都要保存。”
全场无声,蒋介石没有反应,他懂,这不是底线,是最后话,吴铁城脸色发红,张群低声咕哝:“毛泽东太可怕了。”
谈判中途,蒋介石邀请毛私下会谈,地点是林园书房,门口只留一个卫兵。
蒋开口:“老实说,我没想到你真会来。”
毛没接话,盯着书架,手指轻点着一部《资治通鉴》。
蒋换了种语气:“国共联合,你怎么看?”
毛这才说:“军队国家化,可以谈,但要看谁的国家。”
蒋眼角抽了一下,手指在桌面敲了三下。
毛继续:“中共军队不属个人,属人民,若你真为国家考虑,不妨让军队对全体人民负责。”
屋子静了整整一分钟,蒋没回话,点了支烟,坐下了。
谈话无果,第二天蒋对陈布雷说:“这个人,跟我不是一个思路,他是从下面来的。”
谈判第十天,形势依旧僵持,王若飞给中央写信:‘主席每日不言多语,然每句皆震场。’
毛每日只出一次声音,关键处才发话,外界焦急,他却不急。
蒋派张群试探:“若统一军队,是否愿将部队并编?”
毛答:“部队可以改名,领导不能换。”
这话张群回去复述,蒋大怒:“他要拿编制拖我们。”
可蒋不知,毛已命人加紧整编晋察冀、山东、东北三大战区。边谈边练兵。
九月中旬,一场小型宴请在林园举行,戴季陶来了,脸色比平常更冷。
他开口直接:“主席昨天鞠躬孙中山画像,是打算借壳还魂?”旁边几人放下筷子,空气一下子冷。
毛泽东夹了口菜,咀嚼,抬头,慢条斯理回一句:“中山先生是全民族的先驱。”这句等于把孙中山从“国民党所有”抬升到“全民共有”。
戴季陶不服:“中山生前提三民主义,贵党是无产主义,这不是立场矛盾?”
毛的筷子轻敲碗边:“党派可以不同,理想不能抛,你是党员,难道不是中国人?”
这一夜,毛一句话没高声,戴季陶却连敬三杯酒离席。
重庆《大公报》派记者来访,提出问题:“若和平失败,战事重启,贵党如何应对?”
记者原意是套话,没指名,毛一笑,淡淡回:“若真战事再起,草头将军,也有办法应对。”
记者一愣:“草头将军?”
毛语调不变:“你看我是山里出来的,土,可土将军,也有办法让你们的飞机落地不起。”
周恩来听懂了,笑:“记者同志,这不是威胁,是实话。”
后来这句话传到蒋介石耳中,蒋静默片刻,喃喃一句:“他不是讲条件,是告诉我们底线。”
张群是蒋的老部下,擅谈判,老练,言辞圆滑,但谈完第三次会议后,心中发怵。
晚间私下与陈布雷说:“他不多话,一旦说话,我们不知怎么接,他的句子像砍刀。”
陈布雷没回,张群继续:“有种压迫,不靠人多,不靠音高,他说话时,我不敢抬头看。”
这一评语后来被写进内部报告,“毛泽东气场强于声音,他在场,别人说话都先看他脸色。”
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正式签订,蒋介石在场,毛泽东也在,场面隆重,记者云集。
国共双方共同签字,内容写着“和平建国”、“党派协商”、“军队问题另议”。
毛拿起笔,签完字,不说话,站起来鞠了一躬,全场掌声响起。
可回到住处,他只说:“这不是结果,只是开头。”
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重庆全程观察,回国后写道:
“毛泽东不靠煽动赢人,他沉默、缓语、极简,他的力量在于一言胜百语。”
他记录一次旁听场景,会场有人发难,毛未回应,只将眼睛盯住对方十秒,对方立刻低头避开。
“那一刻我明白,中国政治的强者,不是喊得最大,而是稳住不变的人。”
协定签后,毛泽东返回延安,张治中送行,火车站上人群围观,场面安静。
毛回头看重庆一眼,说:“他们不会守约,我们已经准备。”
延安收到电报:‘全部按既定部署展开整军,边谈边打,不变。’
吴玉章记录说:“毛回来后没提重庆一句好话。”
朱德问:“他露底了吗?”
毛回:“露了,他怕打仗,但更怕我们不打。”
重庆谈判,是中共与国民党之间最后一次正式谈判。
外表和气,实则刀光剑影,蒋介石用的是架势、顾问团、战场调兵;毛泽东带去的,是一个人、一支笔和一句话:‘枪不能交,政不能丢。’
他说话少,但没人敢忽略他说的每一句。
每次他开口,全场安静,不是因为礼貌,是因为分量太重。
更新时间:2025-05-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