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不解:中国坐拥五千年强国史,西伯利亚近在眼前为何不要?

在地球的版图上,西伯利亚这块广袤无垠的大地格外引人注目。

它占据了俄罗斯 77% 的领土,面积超过 1300 万平方公里,比咱们中国的陆地面积还大出三分之一!

这里有着全球 25% 的森林资源,地下还埋藏着数不清的矿产宝藏,简直就是一座天然的超级宝库。

俄罗斯人瞅着这片土地,心里头可美了,毕竟这是他们国家最大的战略储备区。

但同时,有个问题也一直让不少俄罗斯人挠破了头: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强国,距离西伯利亚近在咫尺,为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从来就没真正把西伯利亚纳入自己的版图呢?

这事儿啊,还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中国古代对西伯利亚的探索尝试

从地图上看,西伯利亚和咱们中国的东北地区紧紧挨着,最近的地方就隔着一条江。

按道理说,这么近的距离,中国似乎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

可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让人捉摸不透,最终拿下西伯利亚的,却是远在东欧的俄罗斯。

其实,咱可不能冤枉了老祖宗,说中国古代没对西伯利亚动过心思,那可不对。

早在战国时期,咱们中国人就开始往北探索了。

庄子在他的著作里提到的 “冥海”,说的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这说明那会儿,咱们的先辈们已经对西伯利亚有了一定的了解。

到了西汉,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苏武在北海边牧羊,这可是中原人在西伯利亚留下的实实在在的生活记录。

这也让更多的中原人知道了,在遥远的北方,还有这么一片土地。

到了大唐盛世,那国力强盛得没话说。

唐朝不仅设立了安北都护府,把漠北地区管得井井有条,还和勘察加半岛的流鬼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当时唐太宗还把一位流鬼国的贵族留在长安当官呢,这在当时可是一段佳话。唐玄宗时期,设立了黑水都督府,治所就在外东北的伯力,这都已经深入西伯利亚腹地了。

可以说,唐朝在对西伯利亚的探索和经营上,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再往后,到了明朝永乐时期,亦失哈率领船队去探索北海,还设立了奴儿干都司,把外东北和库页岛都纳入了版图。

从这些历史记录来看,中国历代王朝对西伯利亚可不是毫无作为,而是一直在努力尝试着去探索、去经营。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古代中国想要在西伯利亚建立稳固的统治,那可太难了。

西伯利亚这地方,冬季平均气温能低到零下 20 度,有些特别冷的地方,甚至能达到零下 70 度,简直就是个大冰窖。

在宋代之前,咱们中国人主要穿麻布衣服,这麻布的御寒性能实在是不咋地,根本扛不住西伯利亚的严寒。

而且,西伯利亚的自然条件太恶劣了,根本种不了庄稼。军队要是驻扎在那儿,吃的喝的都得从大老远的地方运过去。

根据《汉书・食货志》等史料记载,远距离运粮的损耗大得惊人,运输成本往往是粮食本身价值的数十倍。你想想,这得花多少钱、费多大劲啊!

所以,就算汉唐时期军事实力强劲,也只能阶段性地控制西伯利亚的部分地区,根本没法建立起长期稳固的统治体系。

中原王朝的治理模式,那可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依赖的是人口密集的定居社会,而西伯利亚的自然条件根本支撑不了这样的社会结构。

明清时期战略重心的转变

到了宋明时期,情况似乎有了一些变化。

宋朝的时候,棉花开始成为主要衣料,这可比麻布暖和多了,人们的御寒能力大大提升。

明朝时期,火器也发展起来了,火枪火炮啥的都有了,按道理说,这时候开拓西伯利亚的条件应该更成熟了吧。

可现实却恰恰相反。宋朝连燕云十六州都没收回来,根本就顾不上北方那么远的西伯利亚。

明朝呢,虽然有永乐大帝时期短暂的扩张,可永乐皇帝一死,后面的皇帝就觉得经营边疆这事儿不划算,直接放弃了对外东北的经营。这是为啥呢?

其实啊,这背后是文明发展逻辑的巨大转变。

汉唐时期,中国的农业技术相对简单,人口增长也比较缓慢,开疆拓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新占领的土地可以开垦耕种,增加粮食产量,还能扩大人口规模。

可到了宋明,农业技术有了大幅提升,江南地区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成倍增长。就拿水稻种植来说,在汉唐时期,一亩地可能也就产个几百斤粮食,到了宋明,通过改进种植技术、改良品种等,一亩地能产上千斤粮食。

既然现有的土地都能开发出这么高的产量,能养活更多的人,那何必还要跑到那苦寒的西伯利亚去受罪呢?

唐朝人口峰值大概在 8000 万左右,而明朝人口峰值超过了 1.5 亿。人口密度大幅增加,统治者自然就更关注国内的治理,想着怎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而不是一门心思地对外扩张了。

朱元璋还制定了 “不征之国” 政策,明确规定不对周边一些小国用兵,这种重内政、轻扩张的战略思维,慢慢地就成了主流。

农耕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养活更多人口,比开拓新土地更经济有效,这也意味着中华文明开始从外向型扩张,转向了内向型发展。

就在明朝走向保守的时候,远在东欧的俄国人却开始了他们的扩张之路。

俄国人长期以来都保持着游牧 - 半游牧的生活传统,对征服新土地有着一种天然的冲动。

而且,西伯利亚丰富的毛皮资源,为俄国的扩张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

在欧洲市场上,一张黑貂皮能卖到天价,这足以支撑整支探险队的费用。另外,俄国人东进的时候,正好赶上了火器时代的开端。

他们用火枪去对付西伯利亚土著的弓箭,优势那是相当明显。当当地人也学会了火器技术后,俄国人又发展出了棱堡建设体系。

他们不追求全面占领,而是控制关键节点,通过贸易和联盟拉拢当地部族,利用西伯利亚各部族之间的矛盾,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以最小的成本获得了最大的控制范围。

到了 19 世纪,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俄国对西伯利亚的控制才真正稳固下来。从 1891 年开工到 1916 年全线通车,这条铁路彻底改变了西伯利亚的交通格局,也标志着俄国在西伯利亚统治的最终确立。

历史选择背后的必然逻辑

回顾历史,中俄两国在西伯利亚问题上的不同选择,看似充满了偶然因素,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历史的必然。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历朝历代面临的战略环境都相当严峻,北方的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一直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中原王朝光是守住农牧分界线就已经拼尽全力了,哪还有多余的精力去经营更北方的西伯利亚呢?

而且,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下,经营西伯利亚的成本实在是高得离谱。就算花费巨大代价征服了那里,维持统治的费用也会像个无底洞一样,把国库都给拖垮。

相比之下,江南地区土地肥沃,开发收益高,风险还小。理性的统治者当然会选择把资源投入到回报率更高的地方。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文明发展阶段的差异。

中国进入农业文明比较早,很快就形成了重农抑商、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明特质决定了中国人更重视在已有的土地上精耕细作,追求的是 “守土有责”,而不是无限度地对外扩张。

而俄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保持着游牧遗风,骨子里就对征服新土地充满热情。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也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

如今,中俄两国已经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来开发西伯利亚的资源。

2023 年,俄罗斯开放海参崴港给中国内贸中转,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也稳定地向中国供气。

这种合作模式可比古代的军事征服文明多了,效果也更好。

毕竟在 21 世纪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合作所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冲突的代价,这才是真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智慧之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历史   西伯利亚   俄国人   国史   近在眼前   中国   不解   俄国   明朝   时期   土地   王朝   江南地区   中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